“找了新工作,能賺多少錢?”以后這句話可能要變成,“找了新工作,花了多少錢?”因沒有拿到Offer申請退款的小融(化名)已經被職問拖欠退款長達8個多月,協議中約定的“3-7天退款”也是一個套路。目前,“職問退費”維權群里已經有近百個被拖欠款項的學員。部分學員與職問簽訂了新一輪的補充協議:同意延遲退款,延遲部分按銀行利息收費。但簽訂補充協議后能否按時收到全額退款,還是個未知數。(9月4日中國新聞網)
一般來說,正規的企業、人力資源公司是不會做有償求職服務的。即使人力資源公司收費,也是向委托招人的企業收費。因為這本身就是企業應該付出的成本。如果對求職者實行有償服務,就失去了客觀公正,也容易讓求職者質疑企業是否存在招聘黑幕。對企業來說,沒有必要因此揀芝麻丟西瓜。
也就是說,求職機構動輒向求職者收幾萬到十幾萬的內推費,實際上就是割求職者韭菜。因為這些平臺就只是以招人的方式賺錢,沒有多少企業會從他們推薦的人選中招人。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簽訂合同后,求職者發現,所謂的內部資源只是內推碼和往年的筆試題,沒有有效的內部資源,也無法保證Offer。盡管職問平臺稱,公司拿到了騰訊、智聯和網易的投資,資金鏈沒問題,但這些公司回復記者表示,不存在出售實習和工作機會的現象。
就像從事職前教育行業的王先生所說,所謂的“保成功Offer”是一個概率事件,如果求職者實力不錯,通過培訓拿到Offer了,那求職機構就賺翻了。如果沒拿到Offer,退一部分錢,平臺也不會虧。即使平臺全部按照銀行利息退款,平臺拖上一年,實際上也等于變相集資。
所以,對求職的大學生來說,要避免盲目網投的麻煩,就要提早做職業規劃、求職準備,自己找學長校友,請教各家公司的面試風格,有針對性地做好簡歷。只要自己足夠優秀,就一定會拿到稱心的offer。高價購買“內推”“保offer”,不但可能讓錢打了水漂,還影響了就業機會。
對相關部門來說,在求職服務市場還不成熟,從定價到服務內容還沒有標準可言的情況下,不妨對有償求職服務暫時叫停,對仍進行有償求職服務的單位進行約談,一旦查出有違反現有法律的行為,則依法予以處罰。同時,要進一步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通過更加精準的職業介紹、職業輔導、職業培訓等多項內容,為大學生提供“一攬子”公共服務,促進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有效對接,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湖南等地組建職業指導專家團,在政府就業平臺開設指導課程、進行在線職業診斷等;上海浦東新區等地對所在地區應屆畢業生進行全覆蓋精準排摸就業需求,將更多符合應屆畢業生特點的企業和優質崗位引入云招聘平臺;廣州等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拓展社會力量參與就業公共服務的渠道,這些都是不錯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