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錢吹起來的風,來得猛,過得也快。
繼同程生活申請破產、食享會暗中轉型之后,最近,一大撥社區團購也相繼開始了收縮。先是美菜網大批裁員,菜劃算關閉冷門前置倉,后來十薈團于8月21日宣布關停全國21個城市圈的業務,轉而專注兩湖、江西等核心區域。同樣開始收縮的還有橙心優選等。
社區團購之所以能夠一夜躥紅,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要求無接觸、免聚集,這種業態符合疫情防控的需要。而其本身也天然具有低庫存周轉、低損耗、低履約成本等優勢。
但是,與傳統攤點零售相比,社區團購畢竟還有不方便的地方,買菜行為往往與出門散步連在一起,對居家老人而言是需要而不是負擔;對小攤販業主而言,更是謀生的依托。所以即便社區團購有獨特功能,也不具備完全代替小攤販和社區超市的能力。社區團購雖然有出現的理由,但其規模有限,功能上屬于補充性質。
但就在這一兩年里,突然出現了社區團購這個詞匯,而且這個詞匯是剛聽說不久就如同颶風般刮了起來。這樣的平地風雷,完全是互聯網資本興風作浪的結果。社區團購原本不是互聯網平臺的發明,但一直將流量看作是血液的互聯網平臺,一發現社區團購可以利用,就會動用巨大資本迅速搶占。例如一個個互聯網巨頭紛紛空降占領創業公司,以大額補貼之下低于成本的“廉價”搶占市場,逼得小攤販無可奈何,很快就擴大了市場占有率。其背后的邏輯是數據為王,流量數據當做“維生素”,全然不顧每個流量數字背后的社會價值,于是一根大蔥與一部手機在互聯網平臺那里幾乎得到一樣的價碼。這就搶了小商販的飯碗,甚至連供貨商也發現自己的產品被低價傾銷,造成市場混亂。
可以看出,近年來許多市場出現的亂象,根源正是由于“唯流量論”思維的泛濫。孤立追求流量,而不講究流量的意義,就難免與社會的需要相背離。當補貼和低價被政府明令禁止以后,當“九不準”成為緊箍咒以后,被資本虛火燒起來的團購,就必然有冷的那一刻。流量不是互聯網唯一的營養源,除了流量,互聯網還需要多種“維生素”,比如技術創新等,它們是互聯網永葆青春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