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科理科孰優孰劣的爭論在網上又火了,總有人想建立文理科之間的“鄙視鏈”。由第三方專業機構麥可思公司跟蹤撰寫的《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9日顯示:近年來,畢業生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就業的比例持續升高,2019屆本科畢業生中任職于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比例(8.9%)僅次于教育業(15.9%)。從職業來看,畢業生從事互聯網開發及應用(6%)、計算機與數據處理(5.7%)類職業的比例較高。在前些年的麥可思公司披露的調查結果顯示:各個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中,建筑學畢業生的平薪酬居各專業之首,為每月4453元。這份排行榜的前十位中,理科專業占七席。排行榜的倒數十位則全部是文科專業,其中薪酬最低的是歷史學專業的畢業生,平均月收入為2835元。
這樣的調查結果,很是讓文科生不爽,甚至是窘狀畢露,優越感幾乎蕩然無存。尤其是在總人數將超過1000萬的2022屆應屆大學畢業生即將涌入就業市場尋找“飯碗”和發展空間的當下,更是令文科大學生心頭添堵,很有點沉重和茫然。
看到這樣的調查結果,不由讓筆者回想起南方科技大學原校長朱清時幾年前在浦江創新論壇作演講時亮出的觀點,即“中國大學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讓學生都學到真本事”。今天看來,朱清時的這句話真的是切中時弊,尤其是切中了一些高校文科專業教育與教學中的種種“軟肋”。
本來,文科類大學生和理工科類大學生,好比是鳥之雙翼、車之雙輪,都是現代化社會經濟建設、文化建設與社會治理各項建設不可或缺、不容偏廢的人才。文科生要真正學好自己的專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需付出的努力和勤奮,是一點也不會比理工科生少的。
然而,現實情況確如上海大學顧駿教授所揭露的那樣,很長一個時期以來,尤其是這些年來,很多擴招或擴大辦學規模的高校,少有在加強內涵上做足文章,而是一味的增加一些比較容易辦的“文科專業”,諸如英語、新聞、國際貿易、會計、法學等等文科專業,幾年功夫,就如“雨后春筍”一般猛增,當然,這樣一來,大學就容納了很多擴招進來的大學生。而新增的文科專業在師資、設備、教學、教材等等方面的“軟肋”,實在很多;更何況,不少選擇讀文科的大學生并非出于喜愛文科或擅長文科,而是數理化功課實在學得不怎么樣,所以,“揚長避短”,選擇了文科專業。不少高校新增的文科專業,往往是匆匆上馬,缺乏過硬的師資力量和學科積淀與傳統特色;再加上抓教學質量不夠得力和硬實,一些文科生學了四年后,還是對所學專業不甚了了,掌握不了多少真才實學。于是,在眼下“僧多粥少”的就業市場上,文科生不大能獲得就業單位的青睞,或即便找到了工作崗位,但薪酬水平難與理工科生PK,也就很難免了。
有些人認為,理科注重嚴謹,強調理性思考和邏輯思維,而文科呢,則顯得感性一些,比較注重感知和審美。隨之而來的是某些學科逐漸積累起來的優越感和某些學科被置于“鄙視鏈”的底端。其實,所謂的文理科之爭,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我們不能有定式思維與偏激認知。
大學分文理兩科由來已久,但對于選擇文科專業或理科專業的大學生來說,并非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選擇文科或者理科,并不意味著一個人就一定要做一個純粹的“文科生”或“理科生”。一個人獲取知識、培養思維、提升技能的渠道有很多,文科生同樣可以具有理性的思維和思辨的能力,理科生也同樣可以有敏銳的直覺和細膩的情感。多年來,很多省份的高中已經不在分文理科,很多高校的文科招生實行文理兼收,不少高校要求文科生必修《高等數學》,高校通識教育的旨意就是不再讓文理工醫等科的大學生偏科、不做知識結構和實際能力上的“瘸子”。文理兼備、左右逢源。
如今的文科大學生,雖然其人文社科知識積淀仍需不斷加強,但與以理工科為主的高校學生相比,文科類大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實際動手能力還須要著力加強。雖說“術業有專攻”,文科大學生似乎不必而且一時也很難與理工科學生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領域一爭高低。比起文科專業建設來,理工科專業建設確實投入要更大一些、更多一些。比如學建筑專業的大學生,往往要為畫好一張建筑施工圖,花上很長時間甚至通宵不得眠。相比之下,文科生也應該有“懸梁刺股”發憤學習的勤奮勁兒,要珍惜大學的學習時光。用自己的勤奮和努力來逐漸改變“學文科不如學理工科那么辛苦”這一人們慣常的認識?;蛟S,眼下的文理科大學生畢業后的薪酬差異也是有其合理之處。對此,大多數文科生還是要理性平和地對待之。
但話又要說回來,不管大學生所學的專業是什么,至少有一點,應該是大家都具備的共性:即都應該具有不斷從事創新性工作的意識與基本能力素質的人,應當擁有扎實的基礎和寬廣的知識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理兼容、文理皆學,是大學生最理想的學習模式和人才的培養路徑。這應該也是“高考改革將取消文理科”這一頂層設計的初衷與指向吧。
新時代對于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發展具有綜合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成為大趨勢。在社會高度發達的今天,很多學科、行業之間的壁壘被逐漸淡化和打破,跨學科的思維越來越重要。大學生一旦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就應超越學科之分,不再以文科生或理科生來“標簽”自己和衡量自身的價值與能力。
大學文科和文科類大學要改變和理工科大學或理工科專業相比所難免的一些窘狀或尷尬,那么,就必須在當前和今后的一個階段,打破文理的界限,讓所有的在校大學生都能突破學科局限,博觀約取,厚積薄發,建立起更為完善的知識體系。為此,要加大實施學科交叉、知識交叉、文理兼容的通識教育,這對大學培養文科專業人才的創新思維與對工作崗位的實際適應能力,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總之,文科類大學生理想的知識結構應該是文理貫通、文理兼容。文科生在學好自身專業的同時,要敢于問津似乎“不搭界”的知識領域。對文科生來說,有一點要確認,即無論你從事什么工作,最好也能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工程技術知識與實際動手能力。這不僅關系到能否適應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關系到能否成為一個真正全面發展的、堪稱完美的人才,也關系到其收入能夠和理科生等量齊觀或相差無幾,雖然人的實際價值并非是以“收入”來衡量的,但“收入”也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這一點毋庸諱言。
讓文科生通過知識學習與實際能力的“強筋壯骨”,并非僅靠文科大學生自己的努力,更需要大學辦學者更多的投入和更有力有效的“給力”??傊?,大學文科辦學的改革,依然還在路上,且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