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數字基建高速發展的受益者已日漸增多。然而,在數字技術賦能千行百業,數字生態茁壯生長的大趨勢下,以老年人為代表的部分群體卻難以享受到數字紅利。他們因為年齡與學習能力等原因,而難以像其他人那般自如地在“數字海洋”里暢游。(北京晚報)
網上訂餐、手機轉賬、網絡購物……隨著科技和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展進步,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智能、越來越便利,但不容忽視的是,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也讓一些老年人無法適應,成為橫亙在老年人面前的數字鴻溝。
“十四五”期末,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達3億人,讓奔跑的數字化浪潮為老年人“緊急剎車”并不現實。如何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是擺在有關部門、企業、社會面前的一道現實課題。
好在近年來在智能化、標準化服務程序占據主導的同時,公共服務部門也給予老年人更到位的關懷、更周全的考慮,鐵路等交通部門解決“脫網”旅客無法出示健康碼等難題,仍保留適量的人工服務通道,給老年人提供多元選擇和替代方案,幫助老年人邁過“數字鴻溝”。
應該看到,老年人“數字鴻溝”問題,不是技術本身的問題,因此,要破解“數字鴻溝”問題,不止于推進科技升級,更要培養老年人數字信息獲取能力,打通老人線上線下的“最后一公里”。例如鐵路、航空等部門針對老年群體去“量身定制”,推行的專用通道、讓沒有智能手機的老年旅客在無健康碼登記處刷身份證;火車站設有“愛心窗口”,可優先為老年旅客辦理現金購票、改簽等業務;銀行、12306App將推出大字體、大圖標、高對比度的適老化愛心版……一系列溫暖情意,從實際出發補齊“短板”,惠及老幼病殘多個群體。
適老化改造不只是體現民生溫度,在提升老人的幸福感與舒適度的同時,社會機構與企業也都應該主動提高適老化水平,提供更多適合老人的產品,為適老化提供更多保障,幫助老人更好地融入智能時代。
民生福祉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對老年人的態度,體現著社會的文明程度。數字技術這個“引擎”推動加速發展的同時,也要拉一把走得慢、暫時跟不上的老年人,只有不斷加大公共服務供給,才能讓橫亙在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的“數字鴻溝”變為“數字通途”,讓他們在信息化快速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