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群眾在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反映“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業中遭遇不平等對待。根據線索,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第十一督查組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發現,“非全日制”(以下簡稱“非全”)研究生遭到不平等對待的現象的確存在,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營造平等環境。(9月13日新華網)
“非全”研究生所遇到的學歷歧視問題,其實是當下社會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也是自2017年“非全”研究生政策正式開始實行以來,在就業、待遇等諸方面所遭遇歧視的舊題。比如有的媒體報道,有的“非全”研究生考取了國家事業單位,但是由于上級人力資源部門不認可“非全”學歷,無法辦理備案手續;有的雖然已經入職事業單位,但因為是“非全”,無法從就職的市屬事業單位轉編制為省屬編制;有的用人單位因為不了解“非全”研究生,而在招聘公告中“一刀切”地將非全日制研究生排除在外……凡此種種,也使得有些院校不得不開始考慮暫停“非全”招生。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嚴重損害了“非全”研究生的平等就業權,一方面也可能破壞研究生改革的成果。
對此,各方自有心聲。許多“非全”研究生表示,原本以本科生的學歷找工作還容易些,沒想到辛辛苦苦考取的碩士學位竟成了找工作的絆腳石,仿佛讀了個“假碩士”。用工單位則認為畢竟就業是一個雙向選擇的市場過程,“非全”研究生雖與全日制研究生同是研究生,但“含金量”不同。
千言萬語,“非全”研究生遭受學歷歧視的背后,其實折射了人才評價所存在的“唯學歷”“唯文憑”的頑瘴痼疾。雖然國家相關法律、政策文件珠玉在前,如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2016年,為推進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協調發展,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研究生由國家統一下達招生計劃,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等。2020年2月,教育部、中組部、人社部、公安部、國資委等五部委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用人單位不得設置學歷歧視報考資格條件等,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些單位在招人用人的時候還是過分關注學歷、文憑,以及學歷的層次、類型,而不是人才的真正能力和水平,再者相關部門監管力度還有欠缺,多方原因致使有的“非全”碩士畢業生即便通過層層考試、選拔,最終卻無法入職,才會出現有用人單位一刀切地將“非全”碩士畢業生排除在招聘范圍之外的情況。用人單位之所以對“非全”研究生有如此刻板印象,也有“歷史淵源”。畢竟“非全”研究生和在職研究生在詞匯文意表達上是類似的,都是邊上班邊讀書。在他們眼中,這樣的研究生“含金量”勢必有所折扣。
不斷學習,通過各種形式、途徑來提升和完善自己應該是終身學習時代的常態,面對這種常態,也就注定很難用單一的學歷、文憑等符號來評價人才。這就決定了勢必要用更科學、多元、動態的方式評價人才,從而打破僵化的人才評價機制,真正實現不拘一格降人才。
鑒于此,破解“非全”研究生就業歧視舊題,還需在人才評價機制上下苦工。既需要全社會更新觀念,擺脫歧視慣性,也需要人力資源部門以及用人單位,清理現存的針對“非全”研究生的歧視性政策,解決好學歷認可、手續辦理等問題,為“非全”研究生提供充實的制度保障。還需要培養單位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嚴格教學培養,嚴把畢業關,實實在在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用過硬的人才培養水平去贏得社會和市場的認可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