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紅的“櫻花泡面”、紫色的“星空葡萄果茶”、淡藍的“藍椰拿鐵”、綠色的“泰式檸檬茶”……近年來,色彩逐漸成為食品商家的銷售賣點,色彩營銷也成為吸引消費者的一種差異化銷售策略。有調查發現,在口味方面,有些產品并不如顏色那樣來得驚喜,有些鮮艷顏色的來源可能也不那么健康。
如今,食品行業已進入一個充分競爭的時代,食品類型、營銷渠道、推廣模式等高度同質化,企業對產品進行適當的顏色包裝,可以標新立異,增強產品的個性化,豐富產品的賣點,吸引更多消費者的注意力。消費者大都有獵奇嘗鮮心理,大都難以抵御“美色食品”的第一印象誘惑。色彩營銷能滿足消費者的嘗鮮心理,甚至能給消費者帶來一些心理暗示,比如,炎炎夏日,藍色、綠色飲品被不少消費者認為更具涼爽口感,更適宜消暑祛熱。色彩營銷以產品的新穎化、差異化為特征,通過色彩實現產品的價值溢出,屬于注意力經濟的一種表現形式,正是市場力量使然。
但色彩營銷也要有一個度,必須遵循市場法則,恪守法律底線。色彩是食品的外在,食品的核心內容是口感、質量和安全。色彩營銷必須以食品的核心內容為基礎,必須圍著食品的核心內容轉。色彩營銷只有在食品核心內容的“統領”下,與食品核心內容合法合理“兼容”,才能為食品“添彩”,才能提升食品的附加值。否則,色彩營銷很可能成為“曇花營銷”,甚至違法營銷。
有的企業過度追求色彩效應,制造色彩噱頭,盲目地為食品穿上華麗的外衣,卻沒有創新匹配與色彩搭配的口味,沒有讓消費者感受到與普通食品的差別。一些食品的色彩營銷理念與口味南轅北轍,讓消費者產生了很強的違和感。更嚴重的問題是,一些企業為了美化食品的顏值,超標使用色素添加劑,或者使用違禁添加物質。這樣的色彩營銷踐踏了法律底線,給消費者帶來了健康安全隱患,侵犯了消費者權益。
色彩營銷不能劍走偏鋒,不能只重表不重里,不能舍本求末。色彩營銷的效果和生命力在于食品的內在品質,色彩營銷屬于食品營銷的一部分,企業在打色彩牌的同時,必須同時打好口味牌、價格牌、質量安全牌以及售后牌。監管部門也應對色彩營銷加強關注監督,依法嚴格查處違法違規添加行為,把不安全的炫彩食品逐出市場,倒逼企業規范經營、守法營銷,為消費者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當然,消費者也應增強消費理性,不做食品“顏值控”,盡量少選擇那些合成色素添加量較高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