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9月份,中秋節的“主角”月餅們早已開始在上海各家老字號食品店或餐飲店“風光無限”了。光明邨、王家沙、老大昌、泰康等門口,這些日子是天天都會大排長龍。售出的主打月餅當然是現做現賣、新鮮出爐的鮮肉月餅。9月13日那天,“燦都”臺風加持著狂風暴雨呼嘯而來,照樣抵擋不了很多愛吃鮮肉月餅的上海人頂風冒雨地趕到光明邨、新雅、王家沙等店家,排上個把小時的長隊也不在乎。
如今的上海人,倘若說自己沒吃過鮮肉月餅,恐怕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上海人了。鮮肉月餅獨領風騷,打造了一種獨特的上海中秋味道。
傳統的鮮肉月餅以及近幾年來推出的烤鴨月餅、腌篤鮮月餅、糟肉月餅、藤椒魚月餅等新款月餅的熱銷,給了滬上眾多為贏取利潤、贏得市場更多份額、贏得消費者口碑的商家以這樣的啟示:并非做工越高級、“含金量”越高的高檔商品就一定能賺到更多的利潤。做生意,是要走走群眾路線的,要順應百姓實際喜好和真實需求的。同時,即使是有著百年積淀和忠實食客的老字號,也不能平躺在金字招牌上不思“口味創新”,須年年又創新、有創意,以迎合和滿足各個年齡段的愛吃月餅的上海人口味。
商海淘沙,南京路上的新雅、泰康、沈大成、山陽、邵萬生和淮海路上的光明村、長春等眾多“老字號”幾經沉浮,卻總能在困境中枯木逢春,憑的是世代傳承的精湛技藝和服務理念,靠的是傳統文化厚重的底蘊和與時俱進的轉化與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得益于政策幫扶的外力引導,上海眾多的“老字號”苦練內功,適應市場化的激烈競爭,創新經營管理模式,不斷推陳出新,借助歷史浸潤和現代滋養浴火重生,憑借誠信和品質蹚出了一條發展的新路,在留住老吃客的同時,也收獲了眾多年輕的粉絲。
滬上眾多的老字號月餅歷史悠久,有著獨特的產品品質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美好記憶。老字號沉淀著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保護好老字號不僅能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能對現代商業的發展起著積極引導作用。因此,老字號經營者有責任把老字號的月餅以及傳統品牌食品傳承好、發展好。
老字號要想取得大發展、凸顯新特色、打出新品牌,就要主動創新求變。要強化品牌意識和創新意識,“酒好也怕巷子深”,應以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還不妨積極引進新的生產技術。要適應新的消費群體和營銷手段,創新推出具有鮮明時代特點和“青春氣息”的產品與服務,吸引和擁抱更多的年輕人。同時要積極實施“互聯網+老字號”工程,實現老字號產品的網上銷售,不斷拓寬老字號發展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