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陶行知誕辰130周年。陶行知用畢生精力辦教育,被贊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理論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依然具有價值,而當今教育改革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困難,或許也可以從他的教育思想中找到啟迪和藥方。
2021年,中國有909萬應屆大學畢業生需要就業,截至8月份,成功就業率偏低,就業期望值與往年相比下滑;同時,高技能人才缺口近2000萬,企業招聘需要的人才卻求之不得。
供求關系的巨大反差顯示的是教育與生活的脫節。這種脫節在很大程度上與傳統觀念相關,受“輕百工之人”思想影響產生的看不起工人、農民和職業教育,不愿意上職業學校;看重學歷文憑而忽視真實的個性化教育生活;看重學校教育、知識教學而忽視社會教育與個體直接體驗,使得教育既難以充分發展兒童天性,又難以滿足社會多樣性需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即知即傳,即傳即聯”“把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準的水平,把教育普及到生活所包含的領域”來克服和解決這些問題。
減輕當下過重的學業負擔和升學、擇校壓力,減少過度的應試培訓,需要從根源上消除在中國根深蒂固的追求做“人上人”的觀念和現實的體制機制根基。陶行知倡導做“人中人”,人人平等,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人與人之間不存在相互擁有關系,需要建立“在立足點求平等,于出頭處爭自由”的相互尊重、激勵和競爭關系。
帶有被動型人格特征是當下未成年人中比較普遍的現象,也是阻礙民族復興的障礙,陶行知生活教育主張培養主人、真人、抬頭樂干的人、自立立人的人、有獻身和創造精神的人,追求高尚完美的人格。確保學生有自主的時間、空間和自主選定的學習主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非被動應試的工具。
與舊教育僅僅從道德約束角度反復強調“做人”不同,陶行知大大豐富了“做人”的內涵,將培養“生活力”作為“做人”的基礎,創造理想社會作為“做人”的目標。生活力包括“健康的體魄,勞動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改造社會的精神”。他還將“做人”與創造理想社會結合起來,將教育簡短定義為:教育就是教人做人,創造理想社會。
田間學農事,體驗勞動美
教育均衡與機會均等是長期追求卻尚未充分實現的目標,陶行知曾投身平民教育為底層人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主張用打破縱向的各種階層,拆除橫向的各類阻隔的“四通八達”的教育,創造一個“四通八達”的社會。
從生活教育的視角評價教育優劣,陶行知提出,判定好教育的相對標準在于,教育是否最有效地實現了教育當事人的成長發展,實現了他的人生目標,創造了幸福生活。
自古以來,生活與教育是融為一體的。目前生活與教育的分離現象是人為的,也是辦好教育所必需解決的實際問題,在新的發展水平上建立生活與教育新的更為緊密有效聯系是必要的。
百余年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是曾在中國教育現代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理論。當下,陶行知所試圖解決的教育生活脫離等一系列問題并未完全解決,有些問題甚至比陶行知在世時還要嚴重。在中國教育遇到問題的各方面,生活教育理論都能展現一片新的視野,都能找到新的生長點。
抗戰期間,陶行知與學生們在一起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實施《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需要“行以求知知更行”,為滿足人民“生活向前向上發展的需要”不斷改進教育,把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