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天蓋地的“破防”沒火多少時候,網友們的口頭禪迅速迭代,“emo”成了年輕人的新寵。“我emo了”一下子成了萬用語句,四六級過不了線、工作一直加班怎么都忙不完……任何不順心的事都可以“emo”。專家表示,網友對于“emo”的熱衷,其實是在尋找情緒共鳴。只是,負面情緒也會“傳染”,保持情緒健康,還是盡量減少對“emo”的關注為妙。(10月11日《揚子晚報》)
“emo”原本是一種情緒化的音樂風格,但被網友們衍生出“喪”“憂郁”“傷感”等多重含義,一切的情緒不穩定都可以“emo”。情緒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表達,如70后在日記本里摘抄詩歌和文字來抒發無處安放的情懷;80后則是聽著民謠和搖滾來表達對生活的無奈,現在的年輕人在網上“emo”一下自己的不好心情也是無可厚非的。
在高頻率、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激烈的競爭、多變的人際關系,使得一些年輕人的心理變得緊張、心情變得疲憊,尤其是在事業上不遂人意、生活中遭遇磨難時,更容易讓他們產生焦慮、憂郁、沖動等情緒。專家表示,在愛說“我emo了”的網友中,不乏“求流量、求關注”的群體,一個簡單的“emo”往往雜糅了多種多樣的情緒,也許是出于調侃,追求潮流,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可能會讓瀏覽的人產生誤解,接收到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就像心靈感冒,很容易在網絡上“傳染”?,F在使用“emo”的多是青少年,這種負面情緒的“傳染”,也必然會引起他們的共鳴,“點燃”他們困擾已久的情緒障礙,進而做出一些情緒失控甚至極端的事來?!吨袊嗄臧l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國家衛健委發布的《精神障礙診療規范(2020年版)》中提到,抑郁障礙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的情緒障礙,伴有不同程度的認知和行為改變,部分患者存在自傷、自殺行為。
面對3000萬青少年身陷“情緒障礙”,顯然不能讓“emo”泛濫。對于當下的年輕人來說,自己的“情緒障礙”需要宣泄,但要學會適度表達。動不動就“emo”一下,不僅難以緩解焦慮、抑郁等情緒,反而會讓自己更焦慮、更抑郁,甚至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有研究指出,70%以上的人最終會遭受到情緒對身體器官的“攻擊”。因此,我們應當做情緒的主人,做充滿正能量、傳遞正能量的人,而不是把負面情緒“傳染”給別人。
對于家長們來說,也要合理引導孩子的情緒宣泄。當孩子無理取鬧、愛發脾氣,或有暴力傾向,可能是孩子出現了“情緒障礙”,家長應當多關心、多陪伴、多交流。當然,學校和社會也需關注青少年“情緒障礙”問題,通過心理健康教育進課堂、進社區等,引導青少年正視心理問題,掌握心理常識,提高情緒管理能力,而不是靠“emo”來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