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不得從自身過錯中受益”,一名父親開車不慎軋死自己兩歲兒子,保險公司是否需要理賠?當保險公司拒絕賠付,父親能否起訴保險公司?最近,上海市青浦區法院發布一起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件,判決保險公司賠付受害家庭111萬元,引發巨大爭議。很多網友擔心,法院判賠會打開殺人騙保的潘多拉魔盒,帶來諸多道德風險。
有殺人騙保的前車之鑒,可以說網友并非杞人憂天。不過也要看到,辦案講的是證據,沒必要帶著惡意去揣測人性,糾纏于父母有沒有可能殺害親生子女。正因為人性探討不清,所以需要法律進行規范和威懾,守住人性底線,盡可能降低道德風險。根據保險法,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傷,將喪失受益權,這就相當于在“劃定底線”。
本案中,至少有三個問題需要厘清。其一,肇事者行為性質是什么?法院在文章中明確提到,經鑒定,駕駛員非故意造成事故,可排除道德風險。換句話說,肇事者的“自身過錯”與殺人騙保完全不同。在家庭成員間的交通事故案件中,保險公司不得違反保險法規定,擅自免除理賠責任,這一點已為眾多判例確認。其二,肇事者不用承擔責任嗎?孩子母親自愿免除的,是父親作為加害方的民事賠償責任,與刑事責任無關。而且法院在確定賠償數額時,還將受害者父母疏于監護的責任納入了考慮。其三,肇事者為什么可以起訴保險公司?從訴訟程序上看,未成年受害人的父母確實有權提起訴訟。不過,為了防止在第三者責任險相關訴訟中,出現涉事父親“我告我自己”的尷尬局面,可以由母親及其他近親屬起訴。
簡言之,法院審理并無不當。肇事者未必能夠避免刑罰制裁,理賠款項也不是單單給到他本人手上,而是根據保險合同,支付給受害者家屬。不宜把案件簡單理解為,有人能夠合法地“從自身過錯中獲益”,更不能草率概括成聳人聽聞的“軋死孩子可得百萬賠償”。
這起案件之所以引起軒然大波,與過于高昂的保費有很大關系。保險法明確,父母為未成年子女投保,被保險人不滿10周歲的,以死亡為給付條件的保險金總和不得超過20萬元。對保險金總和作出硬性限制,未嘗不是在守護為人父母的人性底線??墒?,本案中兩歲的孩子因車禍身亡,保險公司依法在交強險限額內賠付11萬元、在第三者商業責任險限額內賠付100萬元,繞開了死亡險的規范,卻發揮了死亡險的效果,無意中在那道底線上留下一條模糊的擦痕。雖然不至于達到為殺人騙保“打開魔盒”的程度,但這起案件除了警醒人們注意行車安全,還提醒著辦案者,要準確認定事故性質,警惕有人鬼迷心竅,在人性底線下以身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