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姓“魏”寫成“魂”,“宅基地”寫成“它基地”“寵基地”……5頁民事裁定書,10處錯字漏字,什么原因導致這些低級錯誤發生?面對當事人質疑,鄭州二七區人民法院主審法官日前表示,經過核實,錯漏系原告上訴狀、被告答辯狀書寫錯誤,“裁定書盡量保持原汁原味”。
裁判文書要保持書寫錯誤,這倒是個挺新鮮的說法。民事裁定書正文包括事實、理由和結果,具有高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任何內容都應該按照實際情況準確書寫,如果當事人提交的材料書寫有誤,更應當及時糾正過來。法院有關負責人說會對“本院認為”的說理部分負責、強調裁定結果合理合法,繞來繞去,都沒有對核心問題給出合理解釋——寫裁定書又不是燒菜做飯,保持“原汁原味”的依據到底是什么,意義又在哪里?
說到底,裁判文書出現錯字漏字,就是工作不夠認真。打字難免出現錯漏,再加上法院工作相對繁重,偶爾筆誤可以理解,民訴法也規定了裁判文書筆誤的補正方法。然而,容許出現筆誤,不代表司法隊伍有理由放低對文書“零錯漏”的追求。每一份文書都承載著司法審判的公平正義,影響著當事人的人生命運,關系到司法機關的公信力,容不得半點馬虎。
現實情況卻是,一些地方的裁判文書不僅有錯,而且錯字連篇。駐馬店遂平法院2015年作出的一份民事判決書筆誤13處,2019年才予以補正;2020年,陜西平利法院作出的民事裁定書將原被告名稱寫混,在補正裁定中又將民事裁定錯寫成刑事;同年,青島黃島法院出現“翻轉式”補正裁定致嚴重錯誤……與其稱之為筆誤,倒不如說是錯誤,折射出有關人員極為敷衍潦草的工作態度。這些筆誤可以通過裁定補正,但要修補司法機關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遠沒那么容易。
裁判文書質量需要從源頭加以保障。2018年,最高法院下發《關于全面提升裁判文書質量切實防止低級錯誤反復發生的緊急通知》,提出普及文書智能糾錯軟件、完善文書各環節校核工作責任制等要求。按理來說,起草、審核、簽發、用印等每個步驟都是把守文書質量的關口??扇赀^去,今天依然能看到“5頁10錯”的民事裁定書,是相關舉措沒有推行下去,還是淪為過場?總不至于說,從書記員、審判人員,乃至庭長、分管院長,所有人都看不出文書錯漏?另一方面,不宜將存在嚴重質量問題的文書籠統地歸為筆誤。對于工作態度不端正、責任落實不到位的工作人員,追責范圍與力度需要有更加明確的規范,真正起到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