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封禁的監管風暴下,虛擬幣產業鏈非但未絕,反而更隱蔽了。
近日,據江蘇省通信管理局披露,一名網吧老板購買了21張顯卡,分別裝在21臺網吧電腦里,平時電腦供網民上網,閑時開始“挖礦”。更令人驚訝的是,在該省的排查中,還有21%的IP地址歸屬黨政機關、高校、企業等,說明相當一部分公職人員也在違規使用公共資源。如今,借助于大數據等遠程監測手段,這些異常行為已經被監管部門盡收眼底,但一些人仍然抱有僥幸心理,認為“小打小鬧查不到我們頭上”,實在是沒有認識到政策的嚴肅性。
在“挖礦”上游,國家發改委等已明確將“挖礦”活動列為淘汰類產業,理由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對國民經濟貢獻度低,對產業發展、科技進步等帶動作用有限”。特別是在能源吃緊的當下,整治“挖礦”活動對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推動節能減排、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正如報道指出,雖然大多“挖礦”都是小作坊所為,但在江蘇省,它們一天就要耗能26萬度電,這讓人深深意識到“挖礦”沒有小打小鬧一說,只有無死角打擊才能確保整治效果。
從交易下游來看,虛擬貨幣交易擾亂經濟金融秩序,還會滋生賭博、非法集資、詐騙、傳銷、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早在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就聯合發布通知,虛擬貨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近年來,相關部門又反復強調不得用虛擬貨幣為產品和服務定價,不得開展與虛擬貨幣相關的業務,目的正是為了幫助投資者認清虛擬貨幣炒作背后的高風險。在這種形勢下,一些人還選擇使用違規平臺、與政策背道而馳,顯然是低估了監管的態度和決心。
由此可見,整治虛擬貨幣“挖礦”、交易,就得零容忍全覆蓋,不給違法違規行為留下任何可乘之機。就媒體報道的隱蔽產業鏈而言,相關部門要鐵腕執法,對小作坊、小平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用穿透式監管讓違法犯罪活動無所遁形。此外,廣大公眾也要增強風險意識,趁早打消“不可能全部禁止挖礦”的念頭,遠離不法“挖礦”和交易炒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