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世界,伴隨著失學失業青年數量的增加,“家里蹲”群體(學界又稱“尼特族”)不斷壯大。當前,“尼特族”現象在國內已出現苗頭,折射出一些領域社會矛盾突出、大眾心理防御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對于這一苗頭性問題,社會要予以正視,綜合施策,幫助“尼特族”激發奮斗精神,回歸職場,融入社會,摘掉“尼特”帽。(10月16日半月談)
何為“尼特族”?據了解,目前,學界公認“尼特族”(“NEET”音譯而成,NEET為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泛指16歲至35歲、不升學、不就業、未在接受培訓的青年群體。“尼特族”幾乎沒有工作、社交,“焦慮”“痛苦”“失眠”“孤獨”等字眼高頻率地出現于他們的精神世界。
別以為上述的“尼特族”是小群體,實際上,據專家表示,我國這一群體規模為500萬人至600萬人,其中20歲至24歲的比例最高。此前更有媒體指出,全球已有2.6億年輕人成為“尼特族”。據有關國際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青年就業趨勢報告》,全球有將近五分之一的青年屬于“尼特族”。于此,對這一社會現象,需要引起重視。
對“尼特族”亟待進行積極紓解。據媒體報道,我國的“尼特族”呈現兩大特點。一是,就業意愿強烈,體現出主動化的傾向;二是學歷層次高知化,屬于有發展潛力的高素質人才。當然,值得注意的是,在高素質、高就業意愿“尼特族”面臨就業難的另一端,是許多企業面臨“用工荒”的窘境。所以,對于“尼特族”不能只用“懶”“不求上進”來道德批判。
讓這部分群體摘掉“尼特”帽,需要內外綜合施力。首先,需要外部環境的給力。社會應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再就業培訓體系,搭建網絡就業平臺。2019年人社部、共青團中央聯合印發《關于實施青年就業啟航計劃的通知》,將16—35歲有勞動能力、失業一年以上的青年納入計劃,建立健全覆蓋求職創業全過程的幫扶機制,這同樣需要大力推進。
其次,個人也應該積極主動轉變。“尼特族”絕不應該成為人生的姿態。要知道,自我封閉、自我隔絕的時間長了,不僅更不愿意重回職場,更有可能影響到自己人生的走向。個人應該增強學習意識、奮斗意識,即便是待業期間,也應該多接觸社會,多了解社會,避免形成“負向人格”,畢竟,美好幸福的人生是奮斗出來。
此外,從家庭角度來講,應該正確對待“尼特族”,既要多理解,更應支持他們走出“尼特”怪圈。面對競爭激烈、職場內卷、獨立生活不易等現實問題,家人的支持與關愛是“尼特族”走出困境的堅強后盾。同時,也應該多種渠道,幫助他們重新步入職場、走進社會,成就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