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攝像頭違法偷窺,并進一步傳播獲利已經形成了一條黑色產業鏈。今年5月以來,中央網信辦會同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深入推進攝像頭偷窺等黑色產業集中治理工作,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非法利用攝像頭偷窺個人隱私畫面、交易隱私視頻、傳授偷窺偷拍技術等侵害公民個人隱私行為進行集中治理。多部門聯合重拳出擊,可謂及時,可謂有力。
8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獲得通過。維護公民在數字化時代的人格尊嚴,是個人信息保護法的關注重點之一。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副主任楊合慶表示,“告知-同意”是法律確立的個人信息保護核心規則。“攝像頭偷窺”產業的運作,已然挑戰了法律的底線,挑戰了社會和人性的道德底線。
以攝像頭偷窺技術形成的黑色產業嚴重侵害了個人隱私,踐踏了他人人格權,污染了網絡空間,極大危害了網絡安全,給社會秩序、國家治理帶來巨大隱患。因此,打擊攝像頭偷窺黑色產業,絕不能手軟,也絕不能有絲毫的姑息。
目前,各級網信辦已督促各類平臺清理相關違規有害信息2.2萬余條,處置平臺賬號4000多個、群組132個,下架違規產品1600多件。對于存在隱私視頻信息泄露隱患的14家視頻監控App廠商,一一進行了約談。工信、公安和市場監管部門各司其職,對攝像設備的生產、銷售和運用等環節的違法違規行為予以查處整治。
近年來,不法分子利用黑客技術控制或非法私裝攝像頭,在公共試衣間、出租屋、民宿、酒店等場所偷拍隱私視頻供他人偷窺而形成黑色產業,問題已經觸目驚心、令人擔憂。“針孔攝像頭可讓百人在線觀看”等信息頻頻登上熱搜,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打擊攝像頭偷窺黑色產業,保護個人隱私,既需要“雷霆行動”,更需要打擊與治理并舉,而平臺企業是重中之重。相關部門要群策群力、群防群治,進一步完善集中治理與日常嚴管相結合的長效機制。堅持“硬核”執法,對于攝像頭偷窺黑色產業案件,做到發現一起、打擊一起、警示一批;加大懲處力度,讓不法分子一次違法、終生禁業。
有法學專家建議,提高違法成本,劃定嚴懲紅線,將有助于更好守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有關部門也要創新宣傳手段,教育引導人們共同營造守法畏法的良好社會氛圍。各平臺企業要嚴格履行主體責任,全面清理發布的涉攝像頭破解教學、漏洞風險利用、破解工具售賣、偷拍設備改裝、偷窺偷拍視頻交易等攝像頭偷窺黑色產業相關違法有害信息;全面排查清理和下架假冒偽劣攝像頭,維護好和諧安全的網絡生態。
要健全完善法律法規,進一步筑牢個人信息保護的防火墻。不論我國的刑法、網絡安全法,還是今年1月正式實施的民法典,都明確了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各種方式侵害他人隱私。個人信息保護法也將于今年11月開始施行。有法可依、違法必究,才能讓個人信息保護有更好的保障。依法打擊攝像頭偷窺黑色產業,堅決遏制其生存空間,逐步消除其生長土壤,才能切實保護好公民個人隱私安全,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維護好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