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56歲的男子劉沛強,在12年前父親的一次中風后,就回家擔負起照顧老人的任務,一照顧就是12年,為此放棄了自己的事業,退出6家公司的經營工作。劉沛強的鄰居們見他每天從早到晚干著端屎倒尿的活,都向他豎起大拇指。(10月26日廣州日報)
此事引發網友爭議,有網友認為,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劉沛強放棄6家公司照顧父親,彰顯了孝心與孝道。也有網友認為,這是沒有辦法的事,主要是現在一些養老機構很難被群眾信任,只得自己擔負起養老的重任。
確實,子女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傳統農業社會,子女有大把時間守候在老人身旁。但在現代社會,子女很難有多少時間專門照護老人。這時候,為老人雇一個全職保姆,或把老人送養老院,子女全力掙錢來支付養老費用,其實同樣是一種孝心與孝道的表現。
但是,為何劉沛強要放棄自己的事業,專門照顧父親,為何鄰居都為他點贊?劉沛強坦言,之前也請過幾位保姆,但他感覺照料效果不理想。估計他也可能考察過養老機構,同樣覺得不放心,這才擔負起親自照護父親的責任。
家政公司的客戶信賴度較低是個普遍現象,尤其是養老這一塊,“找保姆難,找個靠譜的保姆更難”是公眾的普遍感受。許多家政機構不愿意提供保姆,更不用說給保姆進行培訓,主要原因是擔心承擔安全責任。同時,私下找的保姆,同樣難以讓人放心。而媒體不時報道的保姆事件,更加劇了雇主與保姆之間的信任危機。
再說養老機構。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各類養老機構床位總數比2012年增長97%。同時,空置率超過一半。其中結構性矛盾突出,公辦機構往往一床難求,民辦機構則床位大量閑置。這既有收費上的原因,也有公眾對一些養老機構不信任的原因。這暴露出我國養老服務的均衡發展面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結合不夠充分、醫養服務資源整合深度不足、服務人員誠信度不足等問題。
加強養老服務領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體制,是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完善事中事后監管,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2019年,民政部印發《養老服務市場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管理辦法(試行)》,去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今年3月,民政部官網發布養老機構服務標準體系建設指南(MZ/T 170—2021)、養老機構生活照料服務規范(MZ/T 171—2021)、養老機構老年人健康檔案管理規范(MZ/T 168—2021)、養老機構社會工作服務規范(MZ/T 169—2021)四項行業標準,對養老機構服務標準體系建設、老人日常生活起居照料、檔案記錄要求、社會工作服務的開展等內容作出明確規定。
除了按照標準對養老服務機構和服務人員加以誠信規范外,對養老服務人員的精準培訓和提高待遇也須臾不可少。不管是家庭雇傭的保姆,還是養老機構的從業人員,長期以來,其素質低、任務重、收入低的矛盾,導致了一系列糾紛。所以,加強養老服務誠信建設是當務之急。對養老服務“放得開,管得住”,服務質量才能有保障。“服務好,能放心”,人們才愿意把老人送到養老機構。這需要政府在頂層設計和養老政策優惠等方面做出更多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