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個人用戶和小微企業主都發現,銀行開戶變難了——“我戶口不在北京,網點工作人員建議回戶籍所在地開戶,否則需要準備很多材料驗證身份。”“銀行發現公司的經營地址是我自己家,就拒絕為我的企業開戶。”(10月25日《經濟日報》)
這樣的“景觀”無疑令人糾結,也難以適從。從積極層面講,一些銀行從以往用假身份證都能開戶到如今開戶變難,其背后折射出銀行等機構風險防控日益趨緊的態勢。近年來,由于電信網絡詐騙、跨境賭博問題帶來的相關風險高企,部分銀行出于風險管控考量,收緊了開戶流程。
這雖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卻只是一方面。如果不究青紅皂白,一說發展業務就門洞大開,來者不拒,談到風險防控就忘乎所以,讓人作難,就有一刀切甚至懶政之嫌了。換言之,針對部分有嚴格用途的開戶,銀行要求提供相關材料,無可厚非,但如果人家已經證明能“我是我”了,或者能通過外部有效數據交叉核實身份,就沒必要讓客戶提交過多的證明材料。
然而現實不容樂觀。調查發現,當前個人開戶的痛點主要集中在“異地開戶”收緊,小微企業開戶痛點則集中在“門檻高”。從一些具體“流程”看,其中除了風險防控的考量,也暴露了部分銀行沒有貫徹落實“支付為民”服務理念,出于方便管理的角度,一刀切地向客戶提出不合理要求,有些已超出了身份核實的必要限度。因而如此做法,看似很“嚴格”,實則不僅為難人,且與國家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決策部署,優化營商環境,實現銀行賬戶優化服務和風險防控“兩不誤、兩促進”,努力讓小微企業看到銀行賬戶服務實實在在的成效和變化相悖。
好在目前,央行已因勢利導,對癥下藥,先后針對個人用戶、小微企業開戶痛點出臺了《關于做好流動就業群體等個人銀行賬戶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和《關于做好小微企業銀行賬戶優化服務和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就其要點而言,一是提出要建立、健全個人銀行賬戶分類分級管理,綜合判斷客戶風險,提供與客戶風險等級相匹配的賬戶功能。二是充分利用存量銀行賬戶,從根源上防止開戶難。三是優化銀行賬戶開戶流程,推行小微企業簡易開戶服務。四是建立個人銀行賬戶服務長效機制,加強涉詐涉賭資金監測攔截等。這些舉措,都為銀行既要做好賬戶風險防控,又要有效滿足個人用戶和小微企業主正常合理開戶需求,避免“一刀切”提供了新的指引和遵循,期待各個銀行提高認識,結合實際,真正將其抓在手上,落實到具體行動中。
無論如何,也不管出于怎樣的考量,銀行開戶管理不能搞成“一刀切”,走好便捷、安全的平衡木,既堅持“風險為本”的原則,又堅持“支付為民”的理念,有效滿足正常合理開戶需求,從而實現銀行賬戶優化服務和風險防控“兩不誤、兩促進”,助力國計民生,才是當務之急,也是必由之路。否則,恐怕沒有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