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夢想不大,就是找一個跟我腳一樣大的人合伙買鞋。”貴州的劉文燕在4歲時因車禍截肢后,買鞋的問題困擾了她33年,“新鞋也只好穿一只扔一只。鞋子為什么不能只買一只?”這是一個多數人忽視的問題,卻是一個群體的真實需求。近日,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旗下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聯合天貓及7家品牌推出“一只鞋計劃”, 以一雙鞋一半的價格,為殘障人士提供單只鞋銷售服務。(10月27日《北京青年報》)
從古至今,鞋子都是成雙成對賣的,但是,從來如此,便對么?不能更改么?顯然不是,不打破常規,就沒有商業創新。而且,一只鞋跟兩只鞋一樣,都是正常的消費需求。如今,相關方面聯合電商平臺、品牌企業推出“一只鞋計劃”,雖是一次商業活動,卻是帶有公益性質的商業活動,值得點贊。
一方面,此舉是對肢體殘障人士購鞋困擾的有效紓解,能減輕其經濟負擔,體現出對特殊商業需求群體的關懷。有數據顯示,中國肢體殘障人士數量達2400余萬,他們需要無障礙設施,也需要更加適配的商業服務,包括銷售單只鞋子。然而長期以來,肢體殘障者的這一需求被長期忽略,讓他們常常產生難言的心酸。比如據報道,一位全國殘運會跳高冠軍曾為買鞋困擾,“從前,街邊賣鞋小販將鞋子堆在一起賣,我會偷偷拿兩只左腳的鞋子”,至今這仍是這位冠軍心中難以啟齒的“秘密”。而“一只鞋計劃”,以一雙鞋一半的價格,將單只鞋子賣給肢體殘障者,他們也就不必擔心浪費了。
另一方面,“一只鞋計劃”勢必犧牲相關商家的商業利益。業內人士透露,商家長期不提供鞋子單賣,是因為廠家不生產一只鞋子,都是成雙生產;而廠家不生產單只鞋子,是因為鞋的底子是成雙購買的,賣底子的也不單賣給廠家,故鞋子從沒論只賣。所以,“一只鞋計劃”的背后,并不只是一雙鞋拆開賣那么簡單,各個供應鏈都要調整,為配合論只銷售,廠商還需改進鞋盒包裝、倉儲管理等,這些都會產生不小的隱性成本。另外,論只賣鞋還可能導致“左右供需”不平衡,一邊銷售得多,另一邊銷售得少,給廠商造成經濟損失??梢?,“一只鞋計劃”體現出相關商家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為避免穿一只扔一只,這些年,一些肢體殘障者合伙買鞋,一人穿一只,也有肢體殘障者從愛心鞋企募捐,再將所募鞋子,向有需求的單腳人士論左右免費發放。然而此舉對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截肢人士來說,只能部分解決問題,要更大程度地解決,還得靠市場力量。此次,市場力量終于有所行動,閃耀著以人為本的光芒。
當然,“一只鞋計劃”應做得更好。從報道可知,“一只鞋計劃”商家擬在今年雙11期間上線一只鞋產品,消費者直接在線下單即可。雙11一過,這個計劃是不是就會被取消呢?不說給予肢體殘障人士更多溫暖與關懷,既然一只鞋跟兩只鞋一樣,都是正常的消費需求,提供單只鞋銷售服務也應該成為常態。因此,筆者希望“一只鞋計劃”是個長期計劃,并且激發更多市場力量參與進來。而且,殘疾人不只需要一只鞋,還需要更多特需服務,各類廠商不妨常常想到很多“多數”之外的“少數”,拓寬生產銷售視野,讓殘疾人像正常人一樣,受到市場的平等尊重。商業文明就是這么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