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的恥辱!”近日,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張華平發博怒斥“研究生論文被100%抄襲”行為。事件起因是,張教授的2016級學生趙某反映,其碩士論文被湖南某985高校研究生陳某全文抄襲。最新進展是,涉事高校已作出撤銷陳某碩士學位并取消其導師的導師資格的決定。
對學術造假要“零容忍”,嚴厲的處理結果既是對國家關于“嚴肅處理高校學術不端行為”通知的有效落實,更是對風清氣正的學術生態的有力維護。探尋根源才能對癥施策,破解眾多學術不端亂象。有必要追問,全文抄襲何以發生?研究生導師的“第一責任人”角色緣何缺位?
在保證人才培養水準、營造優良學風的背景下,各地高校紛紛加強學位論文管理,嚴把學術規范與質量關。首先,從論文開題到正式答辯須經歷一套完整程序,緊密耦合的多項步驟確保學位論文達標。其次,更改單項數據指標防抄襲,比如一些高校將論文的查重率降至8%,運用大數據技術精準識別學術不端行為。導師的全過程指導、全鏈條把控,更是為正確頒授學位保駕護航。如此看,高達100%的全文抄襲之所以能隱匿多年,問題絕非出自某一方面。
目前最大的爭議點是,涉事高校的論文查重系統是否發揮了應有功效。按理說,查重系統以豐富的數據庫資源為基礎、以不斷創新完善的技術手段為依托,僅需簡單比對便可精準識別所謂原創論文的真偽,出現全文抄襲行為自然不難被識別。問題的關鍵是,如果數據庫缺乏比對的參照系,即被抄襲的論文未收錄其中,恐怕精準度再高的查重系統也難覓端倪。兩篇畢業論文發表于知網的時間均為2016年,鑒于數據庫更新的相對滯后性,很可能出現原創論文暫未被收錄的情況。利用時間差精準躲避來自查重系統的全面審視,現已成為一些學術不端者的慣用伎倆。
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分屬兩個地區、兩所高校的互不相識者,為何會在畢業論文這種大事上驚現“神同步”?事出反常必有妖,鋪天蓋地的質疑聚焦于“槍手說”的虛實、原創論文的泄露路徑、抄襲者的不軌手段等。以發郵件的非正式手段告知處理結果,涉事高校的低調姿態無疑助長了各類傳言的風行。
“高等學校對學術不端行為作出處理決定,應制作包含責任人的基本情況、經查證的學術不端行為事實等內容的處理決定書”,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明確規定了各項細則。傳言止于公開,互信緣于透明。涉事高校不妨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以權威公正的調查結果為民眾釋疑、為學術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