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49分就100分了”“你得了一半還多1分呢”……近日,一段“奶奶花式安慰考51分孫女”的視頻收獲眾人點贊。中國青年報今年10月底對2006名18-35周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成受訪者坦言父母對自己進行過打擊式教育,僅有11.1%的人認為這種方式能夠“養成謙虛性格,戒驕戒躁”。打擊式教育的被厭棄程度可見一斑,或許也正說明了“奶奶花式安慰”贏得點贊之所在。
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主張,教師要讓兒童在沒有毆打、沒有暴力,沒有厭惡的氣氛中,總之,在和藹可親和愉快的氣氛中喝下科學飲料。一邊是“你很棒”“你可以做得更好”的加油打氣,一邊是“太差勁”“這點事都做不好”的批評斥責,兩種殊途背后是對教育截然相反的理解,不同路卻可能同源。要承認,絕大多數父母的想法很純粹——愛孩子,期望他們能追求進步。在“打是親、罵是愛”的傳統教育理念下,父輩們以挑剔的眼光審視著孩子的一言一行,由此帶來的長久自我懷疑與恐懼或是重要副產品,有數據表示近6成受訪者籠罩在“自信不足,容易自我否定”的陰云中。正所謂“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缺乏強大的自信基石,恐難談人格健全與人生卓越。
“奶奶花式安慰考51分孫女”視頻之所以受熱捧,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精準的尺度拿捏。小女孩哭聲不止,說明其擁有強烈的上進心,已經意識到了未認真學習的不良后果——考卷上的低分、父母可能出現的失望情緒。此時,相較一味挖苦、嘲笑,鼓勵式教育帶給孩子的,是信心上的加速提升、心態上的樂觀強大。給孩子乘風破浪的勇氣與堅毅,遠好于他們因打擊式教育而深陷自責的囹圄。需要強調的是,鼓勵式教育不等于溺愛。溺愛的典型特征是一味包容,即使多次有意為之的犯錯也既往不咎。疼愛而不溺愛,適時鼓勵而不全盤贊美,把握分寸才是鼓勵式教育的精要。
以“別人家的孩子”為參照,偏執于打擊式教育的父母恐難審視自家孩子的閃光點,“糟糕透了”便成其口頭禪。這些父母不妨轉換視角,重新定位孩子的成長坐標,多些“精彩極了”的贊美。在和煦暖陽、微風輕撫的浸潤下,成長的花朵必會綻放別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