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公布新一批49個城市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淮安成功入選“世界美食之都”,成為繼成都、順德、澳門、揚州之后,中國第五個躋身“世界美食之都”行列的城市。
世界美食之都,作為全球創意城市網絡的7大主題之一,應該說這些年來在我們國內是有相當程度認知度的。就文化多樣性和城市特質性刻畫而言,真的可以說非常精準、到位,經得起時間的檢驗。舌尖上的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成都、順德、澳門、揚州和淮安作為“世界美食之都”,很是名副其實,一般“吃貨”都會點頭點贊。而在其他6大主題之下,南京作為文學之都,青島作為電影之都,哈爾濱作為音樂之都,杭州蘇州和景德鎮作為民間手工藝之都,深圳上海北京武漢作為設計之都,長沙作為媒體藝術之都,第一感覺都會是相當貼切,短時間內想挑點“名不副實”的毛病,還真不容易。這說明什么?一方面是這些城市本身夠攢勁、夠格,拿到世界上都站得住腳,另一方面,則也說明人家這一套評選具有公信力。
在城市形象塑造和城市名片打造中,一座城市往往會出現很多個光鮮亮麗的頭銜,主動管自己叫“什么什么之都”的,好些還不太多見。倒是“某某之城”遍天下,更新中的老城是如此,正青春的開發區是如此,已經具有相當穩態的形象認知度的一些新一線城市,也是如此。這樣的表述或者描述,往往都并非具體的傳播者憑空捏造、尬講故事,而是有著一定的相對權威的“文本”依據。其實,按照城市治理中的具體領域和行業門類事項來劃分,為了落實部署、應對考核與安排工作的需要,而捻出一些相對有眼球效應的城市特質“小目標”,倒也無可厚非,在有限范圍內也是激勵后進、凝心聚力的有效手段。
前提是,名實一定要相副。一座被譽為古都古城或是古郡古港的城市,一定首先是文化遺存本身足夠古老,是大體量的硬扎扎的原樣保存的古建文物實體;一座被譽為音樂之城、演藝之都的城市,一定有相當足夠的公共藝術場館、院校和相當規模的戶外免費文藝演出;一座被譽為“博物館之城”的,一定有很多博物館“打開大門”迎客來,周末節假日很多人扶老攜幼出家門,不在博物館就在去博物館的路上……
相反,如果把這些琳瑯滿目、不斷橫跳的“之城”一族們都不分場合、不分時令地招呼到一座城市頭上,一定會給人以眼花繚亂、無從辨別之感。特別是對于千里之外的人們來說,會不太容易搞清楚傳說中頭銜一大摞的這座城市到底有什么“出彩”而值得一探究竟的地方?在城市定位、文化品格和生活追求高度分工的情況下,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性格,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相對穩態的社會認知,或者說最靚的那一面,不管是治理層面還是傳播角度,把這個性格和靚點給牢牢把握住了,順著城市居民和萬千打拼者的向往與追求去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擦亮保鮮第一名片,使其好吃耐嚼、熠熠生輝,讓城中每個人都與有榮光、幸福滿滿即可。
這當然并不意味著其他事項、其他領域或行業都因此而倦怠不前、就勢臥倒。文明城市、公園城市、公交都市等等并不排他的城市標牌,不去爭、不去“搶”,就是懈怠塞責。事實上,國內諸多城市似乎也沒有特別突出地提出要打造一個“什么之城”,但在許多市民游客心中,都會自覺不自覺地給這座城市一個合適不過的符號。比如帝都、魔都、花都等等,盡管不無爭議,但總體別有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