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的第一波快遞已經開箱,第二波緊接著安排上,購物狂歡早已從一天延長為一個月。在這個各路商家使盡渾身解數的大促氛圍中,不買點什么仿佛就“錯過了一個億”。然而,在“買買買”的聲音,卻有一群人說“不要買”。它來自豆瓣的“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這里有近30萬人,他們嘗試對購物這一行為進行反思與審視。(11月10日中新網)
“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在“買買買”大行其道的當下,能對此說不,這并非因為小組成員都是在“裝死”或“逃避”,其中既有極簡主義的倡導者,也有單純為了省錢而“不買”的實用主義者,還有僅是為了不盲目跟風而選擇不買過多商品的人??傊?,就是不想被過度的消費主義裹挾。
每年“雙11”,習慣狂購的“剁手黨”都要大買一番,電商的各種促銷活動令人眼花繚亂,都想賺個盆滿缽滿。但在這場消費“盛宴”的背后,也暗藏各種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各種“陷阱”。事實上,每年“雙11”結束后,既有“剁手黨”的滿足,也有沒完沒了的抱怨乃至維權糾紛,更有“剁手黨”錢包癟癟的痛苦。
從歷屆經驗看,如果“剁手黨”頭腦發熱,不顧自身的消費能力跟風狂購,勢必令自己陷入尷尬境地。因此,消費者一定要量力而行、量入而出,不能只為了買個痛快,就不顧經濟實力盲目消費,必須做好充分準備,別跟著電商的節奏走,做到理性消費,如此才能不讓自己陷入狂購的泥潭。
而“消費主義逆行者”,抵抗消費市場的誘惑,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消費的要義。當然,他們的所有觀點未必都與符合時代,但“雙11”需要“消費主義逆行者”相伴,因為這些人就是一個“參照系”。雖然“錢不是省出來的,是賺出來的”,但消費主義具有兩面性,應當對過度消費引起足夠警覺。
實際上,“雙11”能否成功,不僅要看消費者買了多少或商家賺了多少,還要看是否帶來了社會正面意義。除了生產和消費這些物質的東西之外,思想、文化、教養、知識、理性等這些非物質的東西,同樣應該受到重視。如果商家和消費者在“雙11”結束后都患上了“消化不良癥”,那么“狂購節”無疑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