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份“雙減”意見發布后,教育部印發通知,明確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按照學科類進行管理,體育、藝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等按照非學科類進行管理。
幾個月的實踐下來,出現了一些操作上的爭議,焦點在有時候難以分類。語文課是學科類無疑,但書法、國學、閱讀也是學科類嗎?英語課是學科類,然而英語舞臺劇、英語演講口才、英語科普算不算綜合實踐活動?邊界不厘清,就會導致相關部門執法無據,引發執法爭議;也會導致一些培訓機構掛羊頭賣狗肉,打起“擦邊球”。
近日,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項目分類鑒別指南》,明確了從嚴規范、科學嚴謹、統籌協調三個原則,要求各地建立專家鑒別制度,并突出強調了學科類培訓的鑒別依據。這是對分類之爭的具體回應,有利于充分提高分類鑒別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新規最大亮點是直接給出了鑒別依據:如果培訓目的以學科知識與技能培訓為導向,培訓內容為義務教育課程學科學習內容,培訓方式重在進行學科知識講解、聽說讀寫算等學科能力訓練,結果評價側重甄別與選拔等,就會被判定為學科類。這個標準可操作性很強,有利于培訓機構自我研判、自評自查,對“一對一”“高端家政”“眾籌私教”“住家教師”等隱形變異違規行為也具有較強指導性。
也有網友提出,如果各地解讀角度不同,鑒定標準存在差異怎么辦?對此,新規明確提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對本地分類鑒別工作進行統籌,對地方出現的問題和偏差,及時跟進指導和糾正等,這有利于在更高層面上確定不同的培訓類型,保證了新規的權威性、嚴肅性。
“雙減”政策的誕生并非只是針對教育培訓行業,背后是我國教育理念的整體改革和重大轉變。梳理教育部給出的分類鑒別指南,其核心仍然是以孩子的能力提升、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克服短視化、功利化的教育行為。這需要社會各界通力合作,深刻領會貫徹中央“雙減”精神要求,積極配合政策走向,通過創新變革找到新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