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您的一個快遞丟了,現在需要給您雙倍賠償。”在對方準確報出自己姓名、快遞單號后,楊女士對這位自稱是某快遞公司的客服人員深信不疑。前段時間,一位擁有近百萬粉絲的UP主,在網絡發帖哭訴了自己因快遞信息泄露而被電信詐騙16萬元的遭遇。近年來,因快遞單泄露個人信息遭遇詐騙、入室盜竊的案例不時見諸報端。
一張快遞面單能“扒”出多少個人信息?除了上面顯示的姓名、手機號、地址,還可以通過手機號查到微信、支付寶等賬號,進而推演出你的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經濟能力……令人細思極恐,公眾一邊痛恨騙子無孔不入,一邊慚愧平時對快遞單上的隱私太不重視了。有網友因此分享個人信息保護措施,“我每次都把快遞面單剪下來,再剪成碎渣渣。”“寄快遞的時候,盡量只提供必要信息,不暴露真實姓名、住址門牌號;取到快遞之后,及時銷毀單據,或者用涂碼筆、熱敏紙涂改液抹去關鍵信息。”不過,也有網友不以為然,“太瞧不起商家、平臺、運營商的大數據了。再說,還有黑客竊取數據呢。”“滿大街都是裸奔的人,你卻在糾結上廁所要不要隔板。”這是憤激之言,不能因為存在強盜,就不防小偷了,個人注重隱私信息保護,總歸沒錯。
小偷、強盜都要防,還要防“內鬼”。“內鬼”有大有小,大的,比如,去年“雙11”期間,不法分子買通圓通多位快遞員,租用其賬號盜取面單信息,再層層倒賣至各類下游詐騙團伙,超40萬條個人信息被泄露。小的,比如,在健身房銷售人員的唆使下,上海韻達快遞員私藏派送區域內面單萬余張,兩人以150元的價格成交。必須依法打擊倒賣個人信息的違法犯罪分子,斬斷黑產鏈條,還應對數據泄漏的企業處以巨額罰款,增加違法成本,倒逼企業提升數據保護能力。其實,為應對個人信息泄露難題,2017年起,快遞企業相繼推出隱私面單。在隱私面單上,個人信息被加密處理,隱去姓名、住址以及電話號碼部分數字??爝f員派件時,必須通過APP掃碼,以“虛擬電話”聯系收件人,快遞簽收后,號碼對應關系隨即失效。然而,隱私面單功能執行得并不樂觀,有的悄悄下線,有的即使運行,用戶個人體驗也不好。究其原因,隱藏信息需要專門系統的支撐,還要為快遞員配備手持終端,對快遞平臺和快遞驛站來說增加了成本。對快遞員而言,因為不能直接從面單上獲取詳細地址,也比直接配送要麻煩。
然而,不能因為快遞平臺和快遞驛站控成本,快遞員嫌麻煩,就讓隱私面單可有可無。有專家建議,11月1日起施行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是我國首部專門針對個人信息安全的系統性、綜合性法律,其中涉及的所有個人信息保護內容,快遞行業必須遵守,要以“個人信息保護法”施行為契機,完善快遞行業的個人信息保護制度,特別是隱私面單功能的全面推行。從源頭堵住隱私泄漏的漏洞,給信息安全加把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