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與本月1日正式實施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疊加,快遞信息安全再次成為關注焦點。近日,多家媒體報道,包括買家姓名、購買商品類型、商品價格、快遞單號、手機號及收貨地址等個人信息的快遞面單,被分類成“歷史本”和“實時(當天寄出)”兩種,根據商品類型、商品價格、快遞用戶性別等精準分類售賣,形成了一套非法售賣個人信息“行規”。
快遞信息“裸奔”,往往會流向下游網絡黑產和不法分子。避免快遞面單成“泄密單”,是防范網絡安全隱患的第一關。針對快遞用戶信息泄露問題,不少快遞企業曾主動推廣用“*”代替用戶中間幾位手機號碼、姓名、地址的免費隱私面單,而后推行遇冷,如今成為需要額外付費的自選增值服務。然而,至今沒有法律明確要求企業全面推行隱私面單。企業早些年的自發探索體現出一定的用戶信息保護意識,推行積極性不高也不能完全歸結于云打印技術門檻、成本費用、派件效率等因素。再提推廣隱私面單,要考慮到仍然存在的快遞難找、用戶體驗不佳,尤其是加盟式快遞企業內部的利益協調和自激勵驅動下的管理協同等阻礙問題。
在快遞收寄、分揀、運輸、派送流程中,隱私面單位于末端配送環節。保護用戶信息,需要全流程發力。信息安全風控系統等技術手段是信息安全第一道防護網,要把好用戶信息源頭,主動發現違法違規行為,保障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是管好人。不管哪個環節的信息泄露,都離不開內鬼提供“料”,提升快遞相關人員依法經營意識和信息安全意識至關重要。
快遞企業是典型且極其重要的個人信息處理者,按照《個人信息保護法》,應當采取相應的加密、去標識化等安全技術措施,避免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快遞用戶個人信息。否則,將按照過錯推定歸責原則,承擔損害賠償等侵權責任。這提醒相關企業,要不斷從技術和管理制度等層面強化用戶信息保護,不再讓快遞用戶信息泄露為電信詐騙等不法行為提供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