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中學教師開放型在線輔導計劃(試行)》發布,其中提出要搭建中學教師在線輔導云平臺,鼓勵教師組合運用多種形式開展在線輔導。新聞沖上熱搜后,被廣泛解讀為“官方補課來了”“北京推出官方補習班”等。許多人擔心,全民補課的時代是不是要回來了?
家長們的擔憂可以理解。“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學生們的課外輔導基本告一段落?,F在推出“開放型在線輔導計劃”,字面上確實容易讓人聯想到“官方補課”,甚至認為校外培訓變成了校內培訓。但必須指出,這樣理解是不夠完整和準確的,沒有充分把握好政策的實質和內涵。
一方面,在線輔導初衷是為中學生提供精準化、個性化、多樣化的在線教育服務,符合“雙減”的政策意圖。應當看到,大多數初中生正處于個性發展和增值的關鍵階段,課后交流和答疑輔導是他們的正常需求,不能指望“雙減”一落地,大家就自動“躺平”了。也正是因為看到需求存在,今年7月發布的“雙減”意見專門提到“做強做優免費線上學習服務”,意在鼓勵延伸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增強公辦學校在個性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北京此舉是在“雙減”工作整體背景下試圖提供的一種新型補充措施,出發點值得肯定。
另一方面,在線輔導機制設計明顯區別于校外培訓,是化解教育焦慮而非疊加“內卷”的實招。以往校外機構主導培訓時,最常為人詬病的就是超前授課、超綱培訓等亂象,但在線輔導并不存在這種問題。官方對學習時長、內容、過程管理都有比較嚴格的控制,相信可以避免“填鴨式”“超前式”等違規操作;在線輔導完全免費,由當地財政買單,這意味著所有家庭都可以公平享有,化解“劇場效應”、育兒焦慮;學生和老師是一種互選機制,理論上所有學生都可以獲得更多被名師輔導的機會,對于推進教育資源均衡化也是有益探索。
在線輔導雖然不是新鮮事物,但作為“雙減”的一項補充措施,有可能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比如政府買單、學生受益、老師賺取勞務費的模式,是否具有推廣性?在具體推進過程中,如何甄別學生的“補差”和“培優”需求?如何平衡教師負擔,更有針對性地釋放教師資源?這都需要相關地方在實踐過程中完善方式方法,不斷總結經驗,提升輔導質量并適時擴大范圍,為全國更多地區當好示范。
回頭看“雙減”以來的一系列政策動向,從治理校外培訓到提供課后服務,再到推出開放型在線輔導計劃,一個完整的教育閉環初步形成,也充分說明減負是一個復雜過程,需要不斷平衡老師、學生、學校、家長等多方主體之間的訴求。但無論如何變,都請記得“雙減”的初衷,更多在平衡教育資源、滿足多樣化教育需求上下功夫,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