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中國新聞網文化頻道刊發“‘語言任性’破壞漢語純潔,對低俗網絡用語說‘不’”的文化報道指出,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加強語言文明教育,強化對互聯網等各類新媒體語言文字使用的規范和管理,堅決遏阻庸俗暴戾網絡語言傳播,建設健康文明的網絡語言環境……
近年來,等低俗用語充斥網絡空間,并且蔓延到人們的日常交流用語甚至嚴肅文本的寫作中,正規的漢語受到污染和破壞。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載體,庸俗暴戾網絡語言的橫行,會導致社會文化生態的粗鄙化。因此,凈化網絡空間、捍衛語言的純潔性刻不容緩。
這篇文化報道指出,網絡上我們會經??吹揭恍┏嗦懵愕牡退?、庸俗、惡俗的網絡用語。比如,“尼瑪”“逗比”“然并卵”“蛋疼”……這些動輒涉及性器官的語言,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都羞于啟齒,如今卻在網絡上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甚至反向輸入到現實生活中,成為很多人的口頭用語。
看看這些網絡低俗用語,有的用以粗俗的話語肉搏,有的用以羞辱謾罵,有的用以攻擊別人的人格,有的用以自我貶低丑化,有的充滿低俗暗示,有的宣泄原始沖動……等等,這些網絡低俗話語可說是非理性、盲目性和粗鄙性的集中爆發,讓人們看到了其中人性陰暗的一面的放縱,這構成我們當下一種不健康、不文明的社會文化語境。
這些網絡語言的低俗化現象,往往從一些網絡事件中表現出來,這說明網絡的善惡雙重品格、悖論性質已經越發凸顯。如今,網絡與我們人類的本性聯系愈加密切,是讓網絡成為提升我們的道德水平和人性質量的工具,還是讓網絡變成一個污言穢語集中爆發地、發泄地,取決于我們對這個問題有無深刻的認識,我們對健康文明、精神理性的堅守還是放棄。上面報道的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即鮮明表達了這種態度,要求我們凈化網絡、凈化網絡語言,倡導健康文明的網絡語言文化。
我們分析網絡語言環境中這些低俗語言,其特征主要是以情緒發泄為目的網絡謾罵、以惡意中傷為手段的語言暴力、以粗鄙低俗為個性的表達。比如有的網友在沒有深入了解事實的情況下,往往將情緒性的謾罵宣泄向公共空間。再看看,一些論壇、微博、微信中,“撕逼”、“裝逼”、“逼格”等這樣的污言穢語,很是多見。
這篇文化報道指出,“‘語言任性’破壞漢語純潔,對低俗網絡用語說‘不’”,同時也告訴我們,需要對這些低俗用語產生的網絡土壤、網絡個體的語言心理行為進行分析。
我們知道,網絡,是人們表達訴求的自由的渠道和平臺,但在網絡道德不健全,缺乏理性自覺和意識的情況下,人們在網絡上的自由表達卻很可能變成沒有理智控制、沒有道德責任約束的為所欲為的行動。所以,作為一個個體,在網絡語境中如果缺乏公認的文化和道德操守,缺乏一個正常的約束和控制,網絡“低俗”的話語力量,就會產生對他人、對網絡環境、對網絡文明、對網絡道德的破壞性。所以,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現實語境還是網絡語境,我們決不能讓使用網絡低俗用語,變成一些人對待現實矛盾尤其是網絡事件的思維和行動的一種定式,一種集體無意識。
我們不懷疑,我們的一些人,其個性、人格在現實世界中,或許是平衡的、健全的,但是,他們在網絡中使用網絡低俗語言(話語)行為,卻還是暴露出來他們人性中某些部分的缺失,這樣一種分裂,更需要我們自我教育、自我醒悟、自我救贖。
我們應該明白的是,社會的是非情感和正義感,是我們所有行為,包括網絡行為、網絡語言行為的最后仲裁和準則。我們的網絡語言文化表達,需要公認的文化和道德操守,正常的約束和控制。我們要為網絡秩序創設一種理想的環境,這種網絡秩序不應夸大人性中的某些方面而因此犧牲另一些方面的發展,它應該是有利于發展我們所有的高尚的傾向,而不是侵損了人性中精神和美學的方面。而這,就需要我們從基本的文化表達做起,凈化網絡語言,拒絕網絡低俗語詞的流行。
我們需要一個文明健康健全的網絡語言文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