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哪有不熬夜的?”菁菁走出門診室,有些憤憤不平地跟閨蜜抱怨。這是她們第三次來寧波市江北外灘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脫發門診就診。熟悉的配方,一樣的味道,每次咀嚼著醫生的勸導,走出診室,她又墜入現實的煩惱……
(12月27日《寧波晚報》)
“年輕人哪有不熬夜的,有時候晝夜顛倒也是家常便飯,可醫生說,要治好就不能熬夜,這個真的挺痛苦。”菁菁感慨道。在寧波,像菁菁這樣正陷入“脫發焦慮”的80后、90后甚至Z世代,也大有人在。僅寧波市江北外灘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脫發門診,一天就要接診100多人。這還是在疫情期間,平時來就診的人更多了。
跟菁菁相比,90后小于顯然要淡定得多。早在兩年前,他就做過一次植發,把發際線的豁口補了一大片。因為常年加班,因為晝夜不分,不少年輕人已經早早步入了“丟失的發際線”行列,甚至是“生發行業”已經成為了新興的產業,各種生發廣告、頭發種植信息鋪天蓋地。有專家呼吁:拯救年輕人的發際線!
“年輕人哪有不熬夜的?”這句話既說出了現實的無奈,也說出了錯誤的觀念。“年輕人哪有不熬夜的?”的背后實際上是另一種勵志名言:年輕人哪有不奮斗的?年輕人是需要奮斗,因為奮斗能夠成就精彩,奮斗能夠換來幸福。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既不需要年輕人的“躺平”,也不需要“上半輩子用命換錢,下半輩子用錢換命”的失去理智。
我們常常會用“過來人的身份”循循善誘年輕人:青春是用來奮斗的。這話說的一點都不假,青春是用來奮斗的,但是青春不是用來“揮霍健康”的。健康是1,精彩是0。只有“健康的1”屹立不倒,“精彩的0”才能更加精彩。不能把“年輕人是需要奮斗的”簡單等同于“年輕人哪有不熬夜的”。
破解“年輕人哪有不熬夜的”需要從多個層面做些事情。一個方面是,必須打造健康的職場環境,真正打破“熬夜加班是奮斗”的就業氛圍,要約束企業的行為,奮斗不能犧牲年輕人的健康,甚至連“談場戀愛的時間”都沒有了,讓“花前月下”變成了“網上對話”。一些用人單位開設了人性化的“戀愛假”,似乎很關心職工,而也暴露了“沒有戀愛的時間”的本質問題;一個方面是,要讓年輕人正確理解“年輕人哪有不熬夜的”的話語,拼搏不意味著“熬夜”,“熬夜”也不是“奮斗”的正確姿態。
脫發原本是“老年病”,如今卻變成了“青年病”。事實上,即便有脫發遺傳,一般也要在50歲以后才會顯現,但現代人脫發越來越早,絕大多數患者是“作息不規律、生活壓力大”導致的?;?ldquo;禿然焦慮”需要正確的姿態。別再把“年輕人哪有不熬夜的”當勵志,“年輕人哪有不熬夜的”不是奮斗該有的姿態,請撕掉“年輕人哪有不熬夜的”的座右銘!
畢竟,“奮斗”和“熬夜”之間不是等于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