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出臺之前,每逢假期瘋狂補課是一種常態。寒假在即,違規培訓會不會死灰復燃,成了公眾關注的話題。
為深入貫徹落實“雙減”精神,教育部近日召開視頻會議,系統總結2021年工作成效及經驗做法,通報各地工作進展,全面分析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研究部署期末和寒假期間有關工作任務,可謂未雨綢繆。
會議強調,寒假期間是鞏固校外培訓治理成果的關鍵期。各地在寒假期間要嚴格日常巡查,廣泛接受社會監督,對發現的違法違規培訓行為依法依規嚴肅查處,做到令行禁止,要嚴防義務教育階段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違規開班、非學科類培訓機構以“素質拓展”“思維訓練”等名義超范圍開展學科類培訓等問題發生,嚴厲打擊以“家政服務”“眾籌私教”“研學”等名義進行變相違規培訓。
學科類培訓轉入“地下”,換個“馬甲”逃避監管,其實早在預料之中。“雙減”靴子落地之時,就有人擔心“一對一”家教會盛行起來。當時,教育部新聞發言人曾表示,對于學科類培訓可能轉入地下或者家庭來開展這種違規的學科類培訓,教育部已經著手研究制定具體的指導意見。
“雙減”是關乎孩子健康成長乃至國家民族未來的大事,“住家教師”“家政服務”“眾籌私教”等隱形變異的學科培訓,無疑會嚴重干擾“雙減”政策執行,給改革推進造成阻礙。尤其是讓那些本來心存疑慮的家長,滋生新的教育焦慮,必須露頭就打。
變相違規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這種打擦邊球的行徑不能輕縱,但也需要理性看待。
謹以“新家政”為例,其中潛藏著諸多不確定因素,其受歡迎程度值得商榷。簡而言之,對住家教師來說,存在工作時間長、缺乏勞動保障等職業風險;對雇主而言,花大價錢將孩子的教育交給一個新興而又尚無規范的“新家政”,效果也需要打個問號。明白了這些問題,不僅治理者可以稍安勿躁,相信供求雙方也會多一份冷靜。
理性看待隱形變異的學科培訓,更體現在疏堵結合的治理上。
教育部通過分析研判發現,隱形變異學科類校外培訓治理的重點是查處對象、查處主體和如何查處,難點集中在認定、查處和監管環節。針對隱形變異違規培訓問題,2021年9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堅決查處變相違規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問題的通知》,注重建立健全長效機制,面對“認定難”“查處難”監管難”,要求通過建立辨別機、制落實屬地管理、強化監管執法等織密監管網絡。
此外,我們也應該看到,校外培訓的虛火之所以一直難以有效降下來,其客觀存在的“剛需”不容忽視。如果應試指揮棒得不到有效扭轉,在以分數論“英雄”的導向下,各種變通之法便可能會層出不窮。
正因如此,“雙減”出臺之時就指出必須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堅持應教盡教,著力提高教學質量、作業管理水平和課后服務水平,讓學生學習更好回歸校園。寒假期間,更要發動社會力量,積極給學生創造有意義的節假日來加以疏導。校內“吃飽”“吃好”了,節假日有了去處,家長安心了,隱形變異的學科培訓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雙減”是一項系統工程,在落實推進過程中遭遇一些“新問題”,不必驚慌。做到未雨綢繆,就能防范未然,讓孩子們度過一個安全、快樂、有意義的寒假。只要能真正發揮學校主陣地的作用,完善家、校、社協同機制,在加強課后服務、減輕考試壓力、完善質量評價、營造良好生態等方面全鏈條推進,就一定能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