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名用流利英語演講的北大保安許文龍嗎?他已經通過答辯,即將獲得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本科學歷,轉身又把注冊會計師、民法典的網課安排上了。最近,他接受采訪時提到“學習是改變命運最廉價的方式”,再次引發熱議。有網友認為他的故事特別勵志,自己也沒有理由不努力;也有人質疑他學的內容之間似乎沒什么關聯,是否僅僅執著于考證。
何必去追問別人堅持學習的動機?知識不一定什么時候發揮作用,也不是必須有朝一日派上用場。而且,潛心于一門學問、一項事業或許更符合社會對“篤志力行”的想象,但多嘗試不同內容,未嘗不能夠開拓眼界,發現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更不用說,有人享受學習并且樂在其中,在部分人看來頗具挑戰性的考試,沒準別人權當考著玩——一旦把考試心態放平,世界上還有比讀書學習更有益的消遣方式嗎?
不過,說到“學習改變命運”,倒是讓人想起另一則新聞。2021年,唐尚珺第13次參加高考,成績和他的終極目標清華大學還差90多分。在外界看來,學習在某種意義上確實改變了唐尚珺的命運,讓他像參加古代科舉那樣,“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把青春都消磨在年復一年的學習備考上。這份代價太沉重了,讓人不忍心用“廉價”形容。
當然,說好了不強求許文龍學習有意義,那么也沒必要去置喙唐尚珺學習的價值。只是,當看到一個個北大保安讀書讀出成績的新聞,在感慨人的毅力潛力無窮、北大的學風興盛如斯之余,也可以更進一步,想一想考了許多年的“高考釘子戶”們。
學習能夠改變命運嗎?如果認定通過某場考試、進入某所學校、成為部分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才算改變命運,學習未必能夠幫助所有人達成目標。每年高考成績不理想的人,并非都是不夠努力;北大學生演講走紅網絡,主張“退一寸有退一寸的歡喜”,也不該被簡單粗暴地歸為不思進取。
然而,只要對改變命運的定義稍作調整,那么,學習可以修身養性,讓頭腦變得更加充實而包容,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實現個人和社會價值。由于價值沒有一定之規,投入完全可控,稱之為廉價似乎也說得過去。打個比方,許文龍堅持學英語,從一開始聽不懂外國人說話,到現在運用自如,這也是價值所在、改變所在。這種改變相較于他的傳奇同事們,比如成為職校校長或者出書立著,或許有些單薄??墒?,又有誰規定了改變命運要有固定的表現形式呢?未來的路他要如何走,也不必由旁人替他早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