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住在北京市朝陽區望京街道某小區,一到晚上就不敢下樓,因為總能碰見有人在小區里遛大型犬;白天如果碰見狗能繞道就繞道,因為周圍的狗“太多了,躲不勝躲”。李平的擔憂并非多余。近年來,犬只傷人事件在全國各地時有發生,也因此引發不少侵權官司。尤為值得關注的是,2013年至2020年,全國共有4694人死于狂犬病。(1月5日《法治日報》)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空巢獨居老人的增多,不少家庭熱衷于飼養一些諸如貓、狗、魚、鳥等寵物,這其中養狗和貓的居多。按理說,飼養貓、狗等寵物本屬于個人愛好,只要不干擾別人的生產生活,本無可厚非。
然而,近些年來,隨著養犬人數的增多以及遛犬不拴繩、犬吠擾民、犬只隨地排泄污染環境、惡犬傷人等現象卻屢見不鮮,不僅嚴重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乃至人身安全,而且損害鄰里關系和城市的文明形象。正所謂養犬看似是“小家之事”,實則卻關乎全社會、城市文明的“大家共事”。這也昭示著文明養犬不僅不是小事,也不是個人的事,而是涉及全社會文明程度和文明素養的大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并共治共管,讓文明養犬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治理不文明養犬,同樣需要法律法規或規章來約束。這需要各地制定或完善養犬方面的法規或規章,進一步規范養犬行為。讓全社會,尤其養犬人知道:養犬固然是你的權利,也應該明白:保證養犬不影響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安全同樣也是你的責任和義務。
文明是教育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完善立法只是第一步,關鍵還要嚴格執法,否則有可能形同虛設。這就需要各地加大宣傳力度,并嚴格執法,不斷強化整治措施。只有在全社會形成對不文明養犬行為實行“零容忍”,才能讓養犬人時刻拉緊文明養犬之“繩”,在任何時候都不掉“鏈子”。
另外,除用法律和規范為不文明養犬套上“緊箍咒”外,還應該讓文明養犬成為一種習慣和自覺行為,讓文明養犬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就需要職能部門除了要宣傳文明養犬管理規定,還注重文明養犬的科普宣傳,尤其要加強狂犬病等相關傳染病防控知識宣傳,引導大家文明養犬、健康養犬。這既是對寵物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城市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特別是隨著養犬家庭的增多,文明養犬,不但事關鄰里關系,也彰顯出一個城市文明程度,反映一個城市的管理水平,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希望通過完善法規和嚴格執法,以及持續不斷的宣傳和潛移默化的教育,不斷提高市民的文明素養和意識,最終讓文明養犬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讓人與犬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這也是全社會的共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