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家住上海的孫先生正在為接下來如何繳納水電煤費用發愁——家附近的羅森便利店不再提供代收服務了,好德超市最近關門了;從今年1月1日起,江月路郵政所也停止了代收公共事業費的業務。像孫先生這樣陷入“繳費焦慮”的老人不在少數。不會操作手機之外,老人們對數字化繳費渠道還缺乏信任。(1月10日《解放日報》)
在經濟因素不斷嵌入日常生活的當下,老人們也有不少地方需要繳費。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對數字化繳費缺乏足夠信任和認同的他們,偏好通過線下渠道繳費。這邊廂,“慢了一拍”的老年人依然有線下繳費的需求,希望保留一些線下繳費的網點;那邊廂,線下繳費的網點越來越少,讓老年人產生了“去哪兒繳費”的繳費焦慮。
當今的中國橫跨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智能社會等數個反差鮮明的社會形態,人與人之間也存在著千差萬別。對于年輕人來說輕而易舉的事情,對于一些老年人而言“難于上青天”。擁抱互聯網時代,需要老年人主動邁步、跨越“數字鴻溝”;一些老年人在子女和他人的幫助下,掌握了線上繳費的技能,享受了“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社會流動的加速,不僅讓這個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讓理性選擇深入人心。在發展的語境下,效率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資源應該被如何利用,通常取決于哪種利用方式更有效率;然而,在效率或者利益最大化的背后,通常是部分人權益的損傷。減少線下繳費點固然契合經濟學意義上的理性選擇,卻讓一些老年人陷入了“繳費焦慮”。
急劇的社會變遷,讓老年人與互聯網時代出現了斷裂與脫節;這固然需要老年人去適合“未來已來”,也需要公共服務、市場服務能夠兼顧到那些已經“慢下來”的老年人,設身處地“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急”。
每個人都終將老去,老年人也需要有品質的生活。老年人適應、融入互聯網時代難以一蹴而就,需要多些“過程意識”。哪怕要普及線上繳費,也要為部分老年人提供緩沖地帶和過渡地帶,讓他們循序漸進地適應和融入數字化時代,而不是倉皇失措甚至成為被時代遺忘、忽略的人們。說到底,建設老年人友好型社會,需要多一些善意和溫暖,在細節上考慮得更周全、更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