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壬寅虎年新春佳節將來到。這幾天,春節的氣息就從不同的角落撲面而來,想躲也躲不過。街道、商店和飯店里,早就精心裝扮了屬于春節的色彩。
春節等一系列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與諸如圣誕節等洋節比起來,有著更豐富的內容和更雋永而激動人心的精神內涵與文化意義以及豐富得多的慶祝方式。
節日的基本內涵是時間性。節日的“節”是時間的關節或曰“節點”,也就是說,“節日”這一天不同于平常的日子,而是一個特別的、有著不一般的意義的日子。元旦、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陽、中秋、冬至等等節日,構成了我們一年一個周期的傳統節日體系,這一體系除了與傳統的農作活動、歷法有關之外,所有節日都是以人們協調一致的行動方式來述說著過往的故事和表達我們共同的情緒。就比如臘月里要掃塵、送灶神,除夕夜要吃年夜飯和守歲等,都是全社會在舉行節日儀式的表現。
節日通過全社會的參與交往實踐,使每一個成員不斷地重溫對于自身文化的感受,這種感受是刻骨銘心的。有的人說現在的年味淡了,一個外在的原因就是你已經離開原來的親情,這和自己沒有體驗和重溫文化有關系,和每個人不能理解自己的文化,賦予文化真正的意義有關系。只是埋怨別人沒有給自己提供人情恐怕未必合適,你自己也應該想想捫心自問一下自己應該做什么。過好我們的傳統節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責任、有義務的。尤其是年輕的朋友們,在以自己的勤奮、智慧和熱情為這個社會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的同時,也要為增進和升華這個社會的溫馨和愛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更不妨有自己的一份創意。這樣的話,“年味”自然就會變得濃起來了。“年味”的淡化,也許不是一個簡單的傳統文化形式保留的問題,而是人的身心疲憊,是人的身心找不到家園了。
元旦、春節、元宵乃至于清明等“春天的節日”,是不斷被注入新的生命,長期不衰的傳統。這些“春天的節日”的傳統就是值得讓每個人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來重新溫習,比如我們每個人去拜年,應該帶什么樣的禮物,說什么樣的話;比如說我在家里迎接別人拜年,別人來了我應該怎樣說,我應該怎樣做;這些可都不是可有可無的“繁文縟節”,當然更不應是需要被“移風易俗”的老一套;而應該被視為是體現當下人的社會關聯的一種知識與風俗。這種知識和風俗在人與人之間的節日交流中活起來了,在節日交流中形成了人們刻骨銘心的文化記憶。
對一些年輕人喜歡過圣誕節等洋節,我們大可不必反感,畢竟,這些洋節也給大家帶來了愉悅、舒緩了情緒、帶來了輕松、也帶來了一些新鮮的節日感受。但與此同時,我們對自己的傳統節日無疑應該要以更虔敬的心態、更為珍愛的感情來善待。在過好我們的傳統節日這一點上,價值觀是起著重要作用的。傳統節日的各種由歷史積淀形成的群體性慶?;顒?,核心功能在于認識自然、親近自然、展示友愛、釋放真情、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家庭和睦、親族團結、社會和諧,培育人們的美好情操,發揚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
繼續繃緊防疫這根“弦”,是平安過好虎年春節的前提。當前情況下一定是首先做好疫情防控。目前仍處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零散疫情頻發充分說明,防疫這根“弦”絕不能松。用心守護戰“役”成果,需要抓實“四早”、守住“防線”、落實“保障”,由此才能守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防線。盡管我們已經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戰略成果,但現在仍不能掉以輕心。
總之,在當下,過好我們的傳統節日,應該是發揮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積極性,建設文化強國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來建設文化強國,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設好人民群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的題中之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