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早上,廣州一家經營了40年的糖水店顧客往來不斷,外賣電話頻頻響起,其中一個外賣訂單一下訂了240份湯圓。店里的老顧客們說,這家店的手工湯圓是地道廣州味,所以每年元宵節前都要來打卡。元宵節當天,店里全體員工得加班加點制作湯圓,但由于顧客太多,還是會出現排長隊購買的現象。店主崔姨介紹,他們四十年只做麻蓉餡湯圓,餡料和湯圓皮都是獨家制作,湯圓甜而不膩,搭配上十多種不同味道的糖水,因此深受食客喜愛。(2月15日廣州日報)
四十年堅持只做一種餡的湯圓,而且一直保持其獨家特色,還能一直暢銷,這很不容易。再次說明,老字號創新要先守正。
近年來,許多老字號創新不約而同選擇“跨界”,與網紅品牌聯名,打造一種雙IP組合,希望以此產生“化學反應”,給消費者帶來新的體驗感。揆諸現實,跨界潮中,浴火重生者有之,折戟沉沙者也有之。
大白兔奶糖嘗試進軍護膚日化市場,頗具“網紅”氣質的香水、沐浴露一經問世,便受到追捧。從奶糖轉向香水,變的是品類,不變的卻是對味道的精準把握和品牌積淀。所以,其母品牌冠生園將這樣的嘗試概括為“守得住經典,當得了網紅。”反觀一些老字號品牌,其老字號的文化還沒有充分挖掘出來,能做到極致的還沒有做到極致,就匆忙跨界,結果往往曇花一現,甚至損害了品牌形象。再看那些堅持守正還沒有跨界的老字號,洗發護發品牌“蜂花”,公司成立36年,產品依然好賣,10年僅漲2元,甚至目前無一條行政處罰信息。北京同仁堂依靠五子衍宗丸等中藥產品,5年來企業毛利率始終保持在45%以上。
老字號最寶貴的是傳承。老字號當然需要創新,但只有把傳承挖掘透了,才能知道怎樣融合,創新才能事半功倍。拋掉傳承的創新,則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老字號當然可以變成新國貨,但“白頭發”怎么變成“黑頭發”,僅僅靠跨界是不夠的。還得在傳統文化的“場景化”“當代化”和“生活化”上下工夫,通過加強品牌建設,使之融入年輕人的生活。
從政府層面來說,要把老字號當成一個城市和一個產業傳承的寶貴資源,把它當成一種產業文化、商業城市的符號去進行維護。近年來,廣州出臺《廣州促進老字號發展三年行動方案》《關于振興市屬國有企業老字號的若干措施》等政策,鼓勵企業對老字號的歷史文化價值進行深度挖掘和開發,對老字號品牌衍生產品以及相關上下游產業鏈充分開發,推動老字號資本運作,探索建立老字號品牌轉讓交易制度,推動產權有效流動,增加老字號品牌的厚度,賦予老字號品牌二次生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值得一些地方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