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偉健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
繼2020年美國白人警察跪殺非洲裔美國公民弗洛伊德的惡性案件之后,美國病入膏肓的制度性種族主義再釀惡果。
據美國多家主流媒體報道,今年1月7日晚,29歲的非洲裔美國青年泰爾·尼克爾斯,在田納西州孟菲斯市,先是遭到兩名白人警察的盤問和毆打,在掙脫逃離后被其他5名黑人警察追上,并用電擊槍和警棍毆打。毆打結束后,雖然有孟菲斯市消防局救護人員趕到現場,但警方公布的視頻顯示,客串救護人員的消防員們并未對其進行適時施救,三天后,尼克爾斯在醫院不治身亡。
(資料圖)
鑒于此案件發生在55年前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牧師被刺殺的城市,對于新聞傳播而言,具有極強烈的景觀性和“爆料”價值,加上公眾對兩年多前的跪殺弗洛伊德案記憶猶新,使得案件報道迅速成為各主流媒體焦點。
案發后,孟菲斯市警方借鑒2020年5月跪殺弗洛伊德案件引發社會抗議和騷亂的教訓,迅速作出反應,力圖做好受害者家屬權利救濟、涉案人員的處罰以及案件的輿情應對工作。在聯邦政府方面,考慮到互聯網自媒體民意輿情發酵、爆發的威力,拜登政府積極響應國會“黑人核心小組”的動議,擬邀請受害者的父母參加將于2月7日舉行的與案件本身風馬牛不相及的美國國情咨文儀式,可謂把安撫民心的政治功夫做到了極致。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根據孟菲斯市警察局事后對涉案人員的處罰措施來看,除了5名黑人警察分別遭到開除并提起刑事控告之外,案發后趕到現場的孟菲斯市消防局多名消防員,也因為“未充分評估患者傷情”而遭到不同程度的處罰。但是,孟菲斯市警察局對這一案件的始作俑者,即另外兩名最先對尼克爾斯實施盤問、毆打的白人警察,卻僅僅施以帶薪停職和停薪解職的處罰,可謂“罰酒三杯”式問責的典型表現。美國主流媒體對于此案的報道普遍失焦,大搞“王顧左右而言他”,正是其傳播伎倆的慣用手法。梳理案件的來龍去脈發現,此案存在三方面疑點:
一是本案擬被包裝成具有政治對沖性質的新典型案件,意在為跪殺弗洛伊德案開脫、洗白。
美國某些主流媒體充分發揮斷章取義的內行本領,針對“黑人命也是命”的正義主張,大肆報道“涉案警察也是黑人”,力圖沖淡公眾對于跪殺弗洛伊德案的負面印象。這種傳播操弄手段,對于美國非主流族群到目前為止還是比較具有煽動力的,可謂一種隱蔽、高超的治理術。
二是黑人警察迫害黑人的行為反映了美國有色人種執法人員存在“皈依者狂熱”的問題。
所謂“皈依者狂熱”,是指原本受迫害、歧視的弱勢種族族群中的個別人員,為了獲取主流、優勢族群乃至統治集團的承認,不惜以交納“投名狀”的方式來壓迫、踐踏自己的族群同胞,是人權遭受大規模、系統性制度性侵犯時出現的個別化的反常行為及心理現象。因此,意圖以黑人警察侵犯人權來掩蓋美國的系統性、制度性種族主義行徑,不過是掩耳盜鈴的政治操弄。
三是表現為“平庸之惡”的人權侵犯制度鏈條越來越難欺騙公眾,正不斷推高美國政治制度成本。
對人權的侵犯,如果僅僅來自某個執法部門并不可怕,但如果警察、消防、醫護等治理機構形成了人權侵犯的“合力”,那么尼克爾斯的受害就絕不是偶發事件了,正是美國政治哲學家漢娜·阿倫特所批判過的制度之惡,表現為一種“平庸之惡”。
回顧此案,不難發現一個細節:即應要求趕到現場救治受害者的,居然是孟菲斯市消防局的消防員,而非醫護人員。對于這樣的案件,救護車和醫護人員至少應與消防員一樣趕到現場——對于不涉及交通事故的案件而言,消防員大可不必趕到現場。醫護人員不到現場救治尼克爾斯,反映了美國針對普通民眾的醫療服務存在價高質次的現實;消防員應要求趕到現場卻不積極作為,反映了美國公職人員有選擇地為有色人種族群提供服務的現實;而涉案黑人警察第一時間被推到風口浪尖,更反映了有色人種執法人員即便表現出“皈依者狂熱”,也無法改變自己替罪羊命運的殘酷制度化現實。(責任編輯:華章 安然 宇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