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吳妍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助理研究員
日前,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22年中德雙邊貿易額達2980億歐元,同比增長21%,再創歷史新高。這是自2016年以來,中國第七次蟬聯德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然而在兩國雙邊務實合作再添佳績的同時,德國內部主張“對華脫鉤”“減少對華依賴”,鼓吹“中國威脅論”的聲音卻仍不絕于耳。
實際上在默克爾執政后期,德國政府逐步降低對華依賴的傾向就已初露端倪。統計數據顯示,德國議會在涉華議題的討論中,提及“依賴”及相關話題的頻次在2019和2020年激增。聯邦政府于2020年9月發布的題為《德國-歐洲-亞洲:共塑21世紀》的印太戰略指導方針(以下簡稱《指針》)亦是最佳印證?!吨羔槨废档聡斍白钚碌纳嫒A政策指導文件。在該文件中,盡管德方依然認可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和重要性不可忽視,是其重要的合作伙伴,但與其擁有相同價值觀的民主國家依然被確立為優先合作對象,推動歐盟與新西蘭、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韓國、東盟等開展或升級自貿協定被視為其重要關切。字里行間,醞釀尋求中國替代市場的意味濃厚。
此后,隨著默克爾時代落下帷幕,由社民黨、綠黨、自民黨組成的“紅綠燈”聯合政府上臺。三黨執政進一步固化了德國政治生態的碎片化格局,加速沖擊其對華政策穩定性。尤其是一貫主張對華強硬的綠黨和自民黨在新政府中斬獲外交部長、經濟部長、財政部長等要職,持續對朔爾茨相對務實的對華外交理念造成干擾。加之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國際生產和供應受阻,在短時間內片面放大了全球化國際分工合作的負面效應,導致德方對“對華依賴”的消極認知趨強。
德、歐以加強供應鏈韌性為名,通過多元化和本土化供應等多重手段推動產業鏈、供應鏈重組的政策傾向,亦對中德、中歐務實合作產生一定影響。伊福經濟研究所、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等多家德國知名智庫機構業已就“對華脫鉤”展開調研。去年年底,媒體相繼披露德國外交部和經濟部研擬的對華政策文件草案。雖然最終文本仍待商定,但草案中德國政府“限制對華合作、降低對華依賴”的政策思路恐已基本確定。
一時間“德國謀求對華脫鉤”的流言甚囂塵上。但在相關討論中,我們非常有必要將“經貿關系多元化”與“脫鉤斷鏈”進行區分?!敖涃Q關系多元化”實際上指的是“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是非常合理的風險規避措施,也是一個國家保障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提高經濟韌性的重要手段。但“脫鉤斷鏈”指的是“把原先籃子里的雞蛋拿出去”。當前德國經濟部和外交部強化政府經濟干預,通過收緊海外投資政府擔保、減少涉華業務信貸額度等歧視性政策,強行限制中德務實合作的政策設想,既具有“脫鉤斷鏈”的傾向,且明顯帶有陣營政治和集團對立的零和博弈色彩。
因此,在德國對華政策調整的過程中,中國一方面需要充分理解德方“擴大朋友圈”的合理訴求,不必對其政策轉向做過度解讀;但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認識到德方對中國的政策誤讀以及認知偏差,充分利用雙多邊對話平臺,加強線下交流,避免雙方因形勢誤判作出錯誤抉擇。同時,中國也應該看到經濟界人士依然對擴大中德合作抱有深切期待。盡管鼓噪“對華脫鉤”的雜音不斷,但德國對華投資依然穩步增長。巴斯夫、寶馬、大眾、西門子等德國頭部企業均宣布或將計劃繼續追加在華投資。
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中德兩國作為各自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對雙邊關系以及彼此關切的重要議題進行再定義、再調整、再協調,其實是合理、充分且必要的。但這些努力無疑應立足于友好合作與良性競爭,而非無端猜忌與威脅施壓。畢竟多年來兩國人民的選擇已經將正確答案告訴了我們:脫鉤斷鏈絕非正確選擇?。ㄘ熑尉庉嫞簶匪?安然 原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