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李若愚 四川省區域與國別重點研究基地日本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2月22日,中日兩國代表在東京就雙邊關系、兩國防務安全政策和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交換了意見。這意味著中日安全對話機制在時隔四年后重啟。依照慣例,2019年2月在完成第十六次中日安全對話后,第十七次中日安全對話應在日本舉行。但由于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中日安全對話遲遲未能在日本召開。
中日安全對話機制是中日官方交流的重要渠道,該機制可確保中方意見更精準地傳達給一線的日本官員。其使命偏重于相互正確傳達本國在兩國關系中的基本立場與最為關切的問題。雙方的分歧自然也包括在內。因此,即便與會雙方在“日方同域外力量勾連的強化”“歷史問題”“核污染水排?!薄氨U袭a業鏈與供應鏈暢通”等問題上的立場不盡相同,中方代表之一的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在對話結束后接受采訪時仍然指出“本次磋商深入坦誠、內容豐富”。畢竟,在中斷四年后第十七次中日安全對話的首要任務是先把四年期間形勢變化所衍生出的諸多問題開誠布公地擺在桌面上。
客觀來說,在歷史長河中四年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四年的時光又足以改變很多事情。雖然2020年疫情初起階段“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鄰里間守望相助猶在眼前,不過日本在價值觀上的“西化”趨勢同樣不可否認。投射到對外政策領域,“持守中道”的日本路線也讓位于向美國“一面倒”的方針。尤其是在2022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后,原本在對俄制裁問題上長期與西方保持一定距離的日本,甚至不顧自身的實際利益迅速與俄切割。日本似乎比以往更為習慣于以西方的價值觀來權衡世界。
日本的變化在第十七次中日安全對話中亦有所體現。中日安全對話本應立足于中日兩國,但日方卻在對話中拋出了美國制造的所謂“偵察氣球”問題。顯然日本在以一種與美國同步的視角來審視中國。用“美國視角”來對待中日關系還助長了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疏離感。日本似乎不再是歷史問題的責任方,而只是被時間隔絕的旁觀者,因而也就無需將歷史責任作為制定對華政策的出發點。
日本右翼每每宣揚是中國改變了地區安全格局。但就這四年而言,一味緊跟美國,并且通過出臺新的安保文件向“普通國家”又邁近一步的日本,似乎才是亞太地區最大的變數。從第十七次中日安全對話的內容來看,中國始終堅定不移地貫徹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確定的基本原則和立場,并且還在這一框架下致力于推動中日關系行穩致遠,而日本對美國的盲從卻在改變中日關系的既有框架。雖然這不等于日方不樂見中日和平友好的局面,但繼續向美國“一面倒”注定會使中日睦鄰友好關系最終從屬于中美之間的大國關系,日本也會喪失在中日關系甚至國際舞臺上的主體性。
(責任編輯:樂水 安然 宇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