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分別于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開幕。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和20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匯聚北京,共商國是。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國家機構和全國政協的換屆之年。中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如何生動實踐,中國式現代化將怎樣開啟新征程,今年的全國兩會是一個全景式觀察窗口。
過去5年里,發生了很多超預期的事件,對中國和世界來說,都是充滿挑戰的一段時間。持續3年的新冠疫情給各國帶來的沖擊都是超乎想象的,地緣政治動蕩和沖突也讓未來的道路仍然充滿迷霧。而在這5年里,中國不僅取得了疫情防控重大決定性勝利,還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同時也是世界上表現最亮眼的主要經濟體之一。這樣的成績殊為不易,也讓我們對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行穩致遠有了更多底氣。
在西方國家,政府換屆年往往伴隨著政黨對抗、政策被“推倒重來”等亂象,它逐漸成為發達國家的一種政治內耗。然而在中國,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實現了有機統一,全國兩會就是這種有機統一的突出體現。這個國家因而展現出干實事、謀實招、求實效的積極和火熱。也正因如此,中國的大政方針始終保持著強大的連續性和確定性,尤其在世界經歷了三年大疫,俄烏沖突仍在持續的背景下,這種確定感本身就意味著信心與力量。
全國兩會被譽為中國的政治“風向標”、經濟“晴雨表”。全國兩會往往還沒拉開序幕,相關的討論就在互聯網上火熱起來,這也體現了人們對兩會的期待。過去五年來,全國政協共收到2.9萬多件提案,委員們的許多意見建議轉化為黨和政府的政策選項;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期間,2200多位代表提出對各方面工作的建議、批評和意見9203件,數量創歷史新高。這也充分說明了中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廣泛性、真實性和有效性。
中國這么大,不同人會有不同訴求,通過溝通協商凝聚共識很重要。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通過“廣泛性”求取最大公約數。2900多名全國人大代表中,基層代表特別是一線工人、農民和專業技術人員代表的比例持續提升,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和名額分配更是細致到“農民工代表人數要比上屆有所增加”;全國政協34個界別基本涵蓋了社會的各個領域,而且新階層、新群體委員數量持續增加,第十四屆全國政協還增設了“環境資源界”,這也是全國政協自1993年增設經濟界別以來首次新增界別,不僅體現了中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也體現了對“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的不懈追求。
本屆兩會是5年一度的換屆大會,與很多國家不同,這在中國意味著接續奮斗。在經歷了種種艱難考驗后,中國正站在一個蓄勢待發的新起點上,團結奮斗正是今天中國社會的關鍵詞。我們也知道,在前進道路上,還會有這樣那樣的風險挑戰,但今天的中國就是從大風大浪里走過來的,并在同舟共濟、戰風斗雨中變得越來越強大。今年兩會召開前夕,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走勢的看法更加樂觀,并認為中國將成為2023年全球唯一增長較快的主要經濟體。這樣的樂觀和信心,還需要我們接下來用實實在在的努力拼搏和團結奮斗來充實和延續。
一年春作首,萬事行為先。我們祝愿全國兩會勝利召開,同時也有理由期待,在這個春天,堅定的信心、蓬勃的力量、奮進的腳步會留下比以往更加深刻的印記。
關鍵詞: 全國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