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龍不久前對非洲四國——加蓬、安哥拉、剛果(布)和剛果(金)展開訪問,此行被認為意在重拾法國對非洲的影響力。同時,馬克龍在國內矛盾重重、國際局勢春寒料峭之際,決定出訪非洲,凸顯法國似乎正在非洲嘗試實現“轉型”,即從傳統的“上下尊卑”關系,轉型至未來的“平起平坐”關系。
然而,在非洲之行的最后一站剛果(金),馬克龍與剛果(金)總統齊塞克迪在聯合新聞發布會上當場“吵起來”的尷尬一幕,不僅引發了法國媒體多日來持續關注和熱議,也暴露出法國在推動這場轉型時面臨的巨大挑戰。
在這次訪問中,馬克龍表示,法國不會再像過去那樣干涉非洲國家內政,“法非特殊關系”時代已經終結,法國希望重塑與非洲國家的關系?!胺ǚ翘厥怅P系”指的是從上世紀60年代起,原法屬非洲國家紛紛獨立后,法國依然通過經濟援助與合作、貨幣關聯和控制、駐軍等方式影響這些國家,以換取資源和軍事基地。這被不少人指責其本質仍是殖民主義。盡管出訪之前馬克龍還強調,法國需要在同非洲交往的過程中展現出極為謙遜的態度。但是,與齊塞克迪爭吵,卻很難讓非洲國家看到法國變得更謙遜了。齊塞克迪甚至當著馬克龍的面直言:“歐洲,尤其是法國,對待我們的方式必須改變,你們必須尊重我們,而不是用家長式的作風對待我們?!?/p>
(資料圖片)
究其根源,法國想要的轉型,重點在于將法非從“硬關系”轉型至“軟關系”。過去法國在非洲的軍事存在比較多,此次馬克龍宣布在非洲大陸的法國軍事人員即將“明顯減少”;而面對“圣戰”組織在非洲大陸的進一步擴展,馬克龍呼吁與當地國家建立“真正的伙伴關系”。那么,何為“真正的伙伴關系”?
筆者認為,這或許只是希望將傳統的主要依靠法國軍事力量的方式,轉型為更為柔和的、雙方乃至多方參與的、且由顯性轉為隱性的合作模式。這些年,法國在非洲的直接軍事干預較多,盡管有一定的收獲,但若按照投入產出比計,對法國而言無疑成本過大、收效不足。也正是在此種背景之下,馬克龍政府不得不推動在非洲的“轉型”之策。
隨著法國在非洲的“轉型”,其在非洲的傳統影響力是否會因此面臨下降或弱化呢?若從歷史上講,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在后殖民時代,主要依靠的是“軟關系”,而非“硬關系”。后者更多的是殖民時代的遺物,前者則是“與時俱進”的產物。
在后殖民時代,法國主要通過如下幾種手段影響、掌控非洲:一是金融和貨幣手段,目的是掌控非洲國家的金融命脈;二是經濟和宏觀手段,目的是掌控非洲國家的經濟命脈;三是留學和教育手段,目的是掌控非洲國家的人才命脈;四是文化和傳播手段,目的是掌控非洲國家的話語命脈等。而這一切,均歸入“軟關系”之列。
例如,通過最初的“西非法郎”,將法蘭西銀行由法國的一國央行變為實質上的西非法郎區多個成員國的央行;而法國數十年來對非洲國家的產業政策與援助計劃,則令多數原法國殖民地的非洲國家進而淪為其原料的供應依附地;對非洲潛在領導人的預期投入和精準培養,確保了法國在非洲利益的延續;而法語語言和文化持久且無聲的滲透,更是令已經名義上獨立了的非洲國家難以脫離文化上的被殖民。
法國在非洲的“轉型”,也只是一種表象而已,根子上并沒有改變法國作為原宗主國的心態。筆者認為,將法非“硬關系”轉型至“軟關系”之后,法國也將進一步加強上述諸多“掌控”非洲的手段。根據當年在非洲工作的實地感受,以及近年來法國對非政策的演變路徑,筆者認為隨著法國在非洲的“轉型”,其在非洲的傳統影響力,不但不會因此面臨下降或弱化,相反有可能上升。畢竟法國的疆土就那么大,各類資源也相對有限。若要在當今世界各大力量角逐中贏得更大的發言權,廣大的原殖民地地區首當其沖被法國視為“大后院”。因而,法國不可能輕易放棄。
然而,“高盧雄雞”也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那就是作為非洲前殖民地的宗主國,法國正日益面臨兩大挑戰:一是來自非洲經濟體自身的挑戰,即具有人口優勢和后發優勢的多個非洲國家,正在逐步成為法國的未來競爭者而非僅是先前的原料供應國和經濟依賴國;二是新興經濟體正在以一種全新的模式與非洲國家合作、共進。
總之,作為法國新一代的領導人,馬克龍力圖革新的確精神可嘉。他希望法非關系從傳統的主從模式轉型至未來的平等相待,這更多體現的是非洲多國的意愿。但作為長期依賴非洲前殖民地國家的法國,要真正放手非洲,顯然非其所愿。所謂的法國在非洲的“轉型”,與其說是真心“實意”,倒不如說是在時代潮流之下的一種無奈。(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全球創新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