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段時間,隨著直播帶貨的火熱,一些不具備相關資質的養生類賬號,通過語言、形象等暗示,規避平臺關鍵詞審查,在直播間借賣“初級農產品”之名,行“開方子賣藥”之實。這樣的行為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更直接威脅消費者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
具體來說,開方子和賣藥是兩種行為。開方子需要行醫資格。就算是醫生開展網絡診療,也有嚴格的準入門檻和明確要求。某些直播間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同樣,賣藥也需要相關資質。此前出臺的《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對網絡藥品的銷售資質、經營方式、銷售范圍作出了嚴格規范。從辦法來看,某些直播平臺售藥也可能存在違規。
醫療活動因為涉及病患的生命健康安全,所以在流程與規范方面都有極為嚴格的要求。但在某些直播間中,直播人員一不展示行醫資格、相關許可證明,二不詢問具體癥狀、不做相關檢查,哪不舒服立馬“開方子抓藥”。許多購買了這些所謂“藥品”的消費者表示,這些“藥品”非但沒用,反而增加了身體不適。這些養生類賬號不僅涉嫌違法“行醫”,還可能是非法售藥。
部分直播平臺監管不到位,某些商家掛羊頭賣狗肉,一些患者病急亂投醫,多種因素導致直播行醫賣藥等亂象頻出。藥品安全問題無小事。對這種違法違規行為,一定要多方治理,嚴厲打擊。
監管部門應完善現有法律法規,加強聯合執法力度。針對依托網絡空間出現的新型違規行醫賣藥行為,執法部門應不斷提高執法水平與能力,把現有法律規范對消費者的保護落到實處,為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撐起保護傘。
平臺方也應負起相應的監管責任。大眾選擇在平臺上消費,是基于對平臺的信任。而依托平臺違規行醫賣藥的行為坑害了消費者,在透支信用的同時也給平臺健康運行帶來了隱患。平臺方理應有所行動來規范此類行為。
此外,遵紀守法維護公序良俗也是直播平臺的責任與義務。盡管目前平臺方對藥品銷售行為作出了較為嚴格的約束與規范,但還應借助有效手段織起管理網,保護好平臺用戶合法權益。
作為消費者也應提高醫療素養,擦亮雙眼,不要貪圖一時方便與便宜而相信所謂的偏方、靈藥。身體不適應及時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就醫,以免對自己人身健康與財產安全造成不必要的損害。
此外,要加大醫療衛生領域宣傳力度,幫助公眾樹立起科學健康觀,形成尊重知識、相信科學的社會氛圍。唯有如此,才能壓縮違規行醫賣藥行為的生存空間。(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辛自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