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成立40年、資產規模超2000億美元、美國排名第16位的硅谷銀行,在不到48小時之內轟然倒塌,成為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倒閉的第一大銀行,也是美國史上第二大倒閉銀行。此后,全美排名第29位、資產過千億美元的簽名銀行接踵倒閉,成為美國史上第三大倒閉銀行。加上此前自愿清盤的銀門銀行,一周內美國3家銀行接連倒閉,同時,排名全美第14位的第一共和銀行在美國政企聯合救市后依然處境不佳,全球三大評級機構將其信用評級下調至垃圾級。不僅如此,穆迪還將美國銀行業前景從穩定下調至負面,理由是美國銀行業經營環境迅速惡化。美國銀行業可謂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此次美國銀行倒閉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同時,有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美國救市速度之快、力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一周內包括美聯儲新創設的BTFP融資工具、貼現等系列救市資金已給市場輸入1600億美元流動性,超過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時的1400多億美元規模。但此次破產倒閉的3家銀行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倒閉的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有著本質不同,前者是商業銀行,而后者是投資銀行,影響面有根本不同。美國財政部、美聯儲和美國存款保險公司“三駕馬車”聯合緊急救市,提出不管投保與否,25萬美元上下的存款全部兜底,目的就是防止發生擠兌,引發進一步的流動性危機,引爆美國銀行業。美國總統拜登也多次喊話,安撫民眾,防止儲戶擠兌。
硅谷銀行倒閉事件正引發連鎖反應,其影響或可類比雷曼兄弟或貝爾斯登,美國的銀行體系安全性、穩定性備受質疑。硅谷銀行的倒閉并非“黑天鵝”而是“灰犀?!?,是美聯儲史無前例量化寬松后激進加息的必然結果。就連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日前也承認,硅谷銀行倒閉,其核心問題在于美聯儲持續上調利率,導致該銀行所持債券等金融資產市價不斷下跌,而非技術行業的問題。硅谷銀行倒閉引發嚴重蔓延風險,引發擠兌或致更多銀行倒閉。美國監管部門將硅谷銀行和簽名銀行的倒閉定性為系統性風險。由此來看,多家銀行倒閉恐怕不是經營不善風控不足所能完全解釋的,而是3年來美國政策失誤、監管失控、經濟失速造成的后果。
一是經濟失速。美國經濟增速極不穩定,失速態勢逐漸顯現。從2020年的下滑3.5%,到低基數帶來2021年增長5.9%,再到2022年增長2.1%,今年預計增長1%左右。美國近年來經濟失速疊加激進加息,令房地產價格下跌、房地產貸款價值銳減。硅谷銀行倒閉既非科技公司個案影響,也非個別銀行經營不善所致。如果說硅谷銀行和簽名銀行破產倒閉均涉及科技公司的話,那么來自加州的第一共和銀行則有1600多億美元的房地產貸款,從數據分析來看,硅谷銀行、第一共和銀行所在的地區在2008年前后的住房價格遠高于美國總體價格。在上年末,這些房地產抵押貸款的賬面價值就已經縮水193億美元,第一共和銀行實際上已經資不抵債。
二是美聯儲激進的貨幣政策從資產端到負債端擠壓銀行。美聯儲一年內加息450個基點,從零利率直接提到4.5%至4.75%區間,速度之快史上罕見。這是商業銀行無法及時應對的根本原因。無論是硅谷銀行還是第一共和銀行都曾是美國銀行業的“優等生”,硅谷銀行更是連續5次登上美國最佳銀行榜單,他們尚且沒能在利率風險預備上做到及時跟進,那事實上恐怕有更多中小銀行無法做好準備。3年前,美聯儲為了救市實施零利率加上無限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大量零成本的存款充斥銀行業和房地產業,而由于經濟形勢惡化,這些激增的存款銀行又很難貸出去,上年美國科技公司估值中位數下降56%,自然驅動銀行將其中大部分用于長期投資,由此很難苛責銀行期限錯配。硅谷銀行將資金投向了安全性較高的美債和MBS,意外遭遇利率持續飆升,債券、房地產等資產價格大幅下跌,資產端縮水,而負債端存款速度下降取款速度飆升,引發銀行流動性不足,這種狀況持續,美國房地產泡沫、科技泡沫破裂及整個金融系統風險的爆發只是時間問題。
三是美國政府金融監管的失職。拜登政府聲稱硅谷銀行倒閉是上屆政府的事,盡管有兩黨互斥和兩屆政府推責的問題,但是特朗普政府為了促進經濟發展,的確放松了對資產在2500億美元以下銀行的金融監管,這也使得除十幾家頭部銀行以外的5000多家中小銀行都被放松了監管。前面美聯儲天量“放水”,流動性自然充斥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推升房地產市場價格,后面美聯儲又連續加息,這種非常規貨幣政策大開大合的調控,必然使中小銀行無所適從。潮水退去,裸泳者恐怕大有人在?;仡?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2004年至2006年兩年時間內美聯儲加息400個基點,最終引爆了次貸危機。
日前有經濟學家在華爾街日報刊文稱,統計至少有186家銀行出現類似硅谷銀行的問題。如此眾多的中小銀行危在旦夕的主因,恐怕不能簡單歸罪于這些銀行的期限錯配嚴重或是風險防控不足,而是由于當前美國銀行業所處的政策環境惡劣、經濟環境惡化、監管政策失職,這些恐怕才是導致美國銀行業危機的主因。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院務委員兼合作研究部主任 劉 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