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片葉不留”的視頻走紅網絡。這段視頻發生在河南鄭州鄭東新區,在上級“24小時內不能看到一片落葉”的要求下,環衛工人不得不用水槍把落葉沖到水溝里。
這段視頻引發強烈吐槽,用網友的話說,叫“捏著鼻子哄眼睛”。秋天落葉紛紛,要想保持時刻“片葉不留”,對實際操作的環衛工人來說,用水槍沖到水溝里恐怕是“最快最優選擇”。路面上的落葉是看不到了,因為它躲到了眼睛看不到的陰溝里。
這樣荒唐的要求,是如何發出的呢?原來,鄭州鄭東新區為了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搞了一項改革叫“路長負責制”,衡量“路長”工作的標準有六個看不見,即“看不見一片樹葉,看不見一個煙頭,看不見一處小廣告,看不見一處白色垃圾,看不見一輛臟車,看不見一輛亂停亂放的共享單車。”
看看,人家的出發點是很好的,不但好,而且貫徹落實得十分堅決。那為什么出發點很好的管理新規,會收獲如此荒唐的后果呢?
恐怕還是“精細化管理”的實踐出了偏差。精細化管理如今是中國大城市都面臨的一個時代課題。過去城市的主要精力在求生存,求發展,管理免不了粗放一些。如今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市民對城市生活品質的需求大大提高,城市的形象與活力也不再僅僅由經濟增長來代言,精細化管理勢在必行。
但是,精細化管理可不是精細到“片葉不留”。想想看,要保證路面上“片葉不留”,得需要多少環衛工人連軸沖洗才能做得到,而看不到的樹葉一旦堵塞了下水道,又得花費多少人力物力去疏通清理。一個城區、一座城市有多少條街道,又得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財力?管理成本無限膨脹,是精細化管理的必然嗎?
學界有公論,城市管理要經歷三個階段,粗放式管理,精細化管理和個性化管理。精細化管理之所以比粗放式管理更優化,是就管理技巧上來說,它更科學,更講效能。它是細分治理、精準治理、智慧治理和效能治理的統一,要處理細分管理和整合管理的關系、技術依賴和人工效率的關系、發展導向和生活導向的關系,因此,更考驗城市管理的專業水平和創新智慧。
管到一片落葉,表面上是改革,是創新,是精細,其實是笨辦法,粗思維,可能會浪費更多的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能。
因此,關于這片落葉背后的大問題,也實在值得精細化管理實踐中的諸多城市觀之。
從另一方面來說,城市那么大,尤其像鄭州這樣的特大城市,精細化管理必然是有所側重的。側重什么,不側重什么,這也是考驗城市治理思路和選擇的又一道考題。
至少,落葉不太可能是精細化管理的側重點,它不但不屬于民生難點、痛點、堵點,落葉紛紛,還可能是生活中的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