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男调教跪撅扒开晾臀当众,YIN荡的富豪性奴俱乐部,午夜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大全,手机在线的A站免费观看

山西呂梁山搬進好生活

2019-12-26 10:10:33
來源:人民網

劉福有老兩口住進新居。

本報記者 潘旭濤攝

搬遷前,劉福有老兩口在院子里干農活。

趙文君攝

岢嵐縣。

趙文君攝

“搬?修房子都沒錢,還指望有錢搬?”

劉福有咋也想不到,70歲這年,他簽下人生第一份就業協議,當上了保潔員。

這事還得從搬遷講起。

呂梁山深處的趙家洼村,屬于山西忻州岢嵐縣。先前,劉福有大半輩子就住在這。小山村坡陡溝長、土地貧瘠,“干起活來累斷腰。”年復一年,有點能力的都搬走了,剩下6戶老人苦熬。

趙家洼村離縣城12公里,開車只要15分鐘。這短短的搬遷路,卻讓劉福有猶豫了好幾年。

不搬吧,又破又老的房子,漏風漏雨。地里刨食,一年也賺不了幾個錢。

搬吧,去城里,沒地種,吃根蔥都要花錢,可咋活?

不只是劉福有,趙家洼村也走到了十字路口。搬還是不搬?在人稱“可憐縣”的岢嵐縣,有115個村莊跟趙家洼一樣,要作出選擇。

東溝村就是這115個村莊之一,村民王成仁說,自己苦怕了。

東溝村,聽名字就知道,一個山溝溝,窩在大山里。村民吃飯看天,對兩種天氣又怕又盼,一是雨天,一是雪天。

王成仁一直記得多年前一個雨夜。“轟”地一下,村里一個土屋塌了,是自家弟弟的房子!不幸中的萬幸,弟弟當晚不在家。房子沒了,也沒錢再蓋,弟弟只能遠走內蒙古去打工。

從此,一到雨夜,王成仁就不敢合眼,聽著屋里“吧嗒吧嗒”的漏雨聲,巴望著雨快點停。

可是,真沒雨了,村民又盼雨。東溝村缺水,到最近的河邊,上下山坡,一趟要花兩三個小時。剛開始,村民用扁擔挑水,后來累得不行了,就養了毛驢,用驢馱水。

村民也盼雪天。雨天接水,雪天煮水。隆冬,一見雪花飄落,王成仁立馬抬起灶上的大鐵鍋,架到驢車上,約摸走2公里,找個干凈的地兒,彎腰鏟雪,裝進大鍋。“來回路上,風像刀子,連毛驢驢都跟著遭罪。”王成仁說。裝滿一大鍋,回來一煮,好歹喝的水是有了。

甘蔗沒有兩頭甜,山里的天氣更是。這邊有了雪水,那邊河水卻被凍得死死的。王成仁戴上棉手套,用斧頭鑿冰,鑿開一個口子,趕緊舀桶水上來??赊D身的工夫,剛露出頭的水又結成冰,他只得再找薄冰,重新鑿。

屋外天寒地凍,屋里也冰冷徹骨。村民買不起煤,冬天只能燒柴火,溫度上不去,屋子還漏風。王成仁老伴說,她硬生生給凍出了關節炎。

“到老了,都沒個遮風擋雨的地兒。”王成仁老兩口真是在山里住夠了。

就沒想過搬出去嗎?

“搬?修房子都沒錢,還指望有錢搬?”王成仁老伴說。

東溝村是這樣,趙家洼村也好不到哪兒去。

就說這冷。睡覺的時候,劉福有和老伴要戴上厚帽子,再裹上3床被子。房頂被耗子鉆出一個個洞;大大的窗子,上面只鑲了一小塊玻璃,剩下的全用麻紙糊上,能不凍得直哆嗦嗎?

再說這缺水。趙家洼村只有一口井,村民光喝都嫌不夠,根本顧不上澆莊稼??上攵?,地里的收成好不了。

劉福有說,村民種了不少東西,谷子、玉米、莜麥、山藥蛋子,能種的都種。碰上風調雨順,地里能長出第二年的化肥錢。要是年景不好,頂多鬧個平衡。再不好了,就得倒貼。

為了這點收成,村民們腰都快累折了。呂梁山,田在梁上,路在坡上。一級級梯田層層疊疊,羊腸小路曲曲折折。耕地、施肥,家伙什全靠人背。收了糧食,還靠人背。“就是一條大繩兩條腿,每次背差不多100斤,山藥蛋子硌得背生疼,幾天下來腳底板磨得全是泡。”劉福有說,收糧就像打仗,夏忙防雨水,秋忙防霜雪,甚時候都不能放松。

村里其他人呢?跟劉福有差不多,6戶老人,有5戶是貧困戶,日子拖一天算一天。頭疼腦熱,誰都免不了。劉福有和老伴加上他的老母親住村里,一人一個藥袋袋。平日吃藥還好說,要是突發個甚病,就得趕緊出村瞧,可這路啊,又是個愁事。

岢嵐縣是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區,許多村莊是對面一座大山,背靠一座大山。兩山一夾,道路狹窄崎嶇,車子進出一次,爬坡蹚水,一路顛簸。

有一次,劉福有老母親重感冒,吃藥不靈,得趕緊送到縣醫院。他家倒是有一輛破摩托,可老母親歲數大了,又生了病,騎在摩托上,萬一東倒西歪一頭栽下來,可咋弄?沒法子,劉福有只好拿來繩子,將老母親綁在摩托上。

聽到這兒,記者有些吃驚。劉福有淡淡地補上一句:“村里的人都這么干哩。”

活得忒苦,不想變一變?趙家洼村的人想過,東溝村的人也想過,可留守的老弱村民們,除了種點薄地,還能做甚?

“安排得這么周全,咱還有甚意見?搬!”

直到2016年,這些老人才曉得,自己還有另一種活法。

這年3月,岢嵐縣人大駐村工作隊進駐趙家洼村,隊員陳福慶后來成了村第一書記。

見陳福慶住進了村,劉福有笑話他:“這個瞎溝,住的盡是七老八十的人,你來做甚?”陳福慶笑笑,拿上笤帚掃起了劉家院子。

挑水、劈柴、鋤地,隊員們把這些活兒擔了起來。一來二去,他們跟村民熟了。每戶的家底,隊員們掰手指能說上來了,幫扶也就開始了。

起初,扶貧隊按著過去的經驗,落實低保、大病救助。隔三岔五給村民送桶油、扛袋面??申爢T們越來越感覺,這種小修小補不能從根兒上解決問題。

趙家洼村的處境有多難?陳福慶總結出了“六多、三難、三不通”——坡多、災難多、外流人員多、老人多、病殘多、單身漢多;上學難、就醫難、娶媳婦難;網絡不通、動力電不通、電話不通。

家底摸清了,扶貧隊再算賬。要把基礎設施全建起來,沒個一兩千萬拿不下來。岢嵐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一年財政收入剛過億,這么多錢全投到一個小山村,肯定不現實。況且,像趙家洼這種情況的村子,全縣有115個!

趙家洼這方水土,根本養不好一方人。除了整村搬遷,沒別的出路。

縣里向6戶人家提出搬遷計劃,13位老人一口回絕:“不搬!”

且不說安土重遷的老觀念,單是想想將來的生活,老人們就直皺眉頭。劉福有跟陳福慶講:“我快70了,就快不能動彈了,種點地,怎么著也能種出口糧。要是去了城里,吃甚呀喝甚呀?咋活?”

劉福有說得在理。其實,國家早想到了這一點。陳福慶跟劉福有把政策一項項說道清楚。

先說咋搬。按省里政策,劉福有家的搬遷安置費是11萬多元,說白了,就是不花錢住新房。新房面積是75平米。

劉福有問:“75平米是多大?有沒有我現在這攤子大?”

陳福慶給逗樂了:“有你兩處院子加起來那么大!”

劉福有吃一大驚:“真的哇?”

再說搬后咋過。村民搬走后,趙家洼村原址復墾、退耕還林。退耕1畝地補給村民1500元,分5年給清。再加上各種補助,劉福有一年能拿到3萬多元。另外,土地復墾后種松樹,樹下套種中藥材,將來中藥材賣了錢,村民還能分紅。

陳福慶不停做工作,村民們心動了。

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趙家洼村。

當地干部向總書記報告:“趙家洼村生存環境很差,下一步工作目標是通過易地搬遷挪窮窩、拔窮根。”總書記肯定了這個思路。

這下,趙家洼村名氣大了,當地干部的壓力也大了。趙家洼的搬遷有了示范效應,全縣矚目,全省關注。

可一說搬,村民仍是磨嘰。他們還有一層顧慮:“政策是好,能到位嗎?”

2017年8月,縣里派出一輛大客車,拉上貧困戶,去城里看房。

車停在廣惠園移民新村。劉福有的房子是5號樓5單元2層東戶。一進門,他東瞅西看,高興得像個孩子。屋里有自來水、煤氣灶、馬桶、地暖,家具也配齊了。村民們一間間房打量,一件件物品撫摸。

“村里的房子,有一回炕上睡了8個人?,F在好了,閨女再回娘家,用不著發愁沒地兒住了。”劉福有說。

一切遠超村民預想。“安排得這么周全,咱還有甚意見?搬!”從那天起,6戶老人都盼著早點搬。9月22日,趙家洼村在全縣第一個完成整村易地扶貧搬遷。之后,全縣115個村莊陸續完成了整村搬遷。

“我也曉得個好賴哇,能做我就多做些”

在廣惠園移民新村,保潔員劉福有穿著橘黃色制服,正清掃街道。“我搬到縣城第三天就有了這份工,可比種地輕省多了,早上掃一回,下午掃一回,每月就有1050塊錢的工資。”他告訴記者。

按說,劉福有這年紀,就算在家閑著,有低保兜底,日子也還行。但他總說:“坐著沒有動起來好。”

劉福有干活認真,他打掃過的地方,沒一片廢紙、一個煙頭。“黨和政府對我們這么好,我也曉得個好賴哇,能做我就多做些,盡我的本事。咱這一掃帚,要掃出個干凈的岢嵐才行。”

陳福慶也跟村民到了廣惠園,接著給村民辦事。用水電、買東西,只要遇到困難,村民就找他。

進了城,沒一個月,每位老人都配上了手機。他們常給陳福慶打電話,每次開頭的幾句話,差不多都是這樣:

“陳書記,有事沒事?”

“我沒事。您有事?”

“陪我上街辦個事哇。”

有一天,劉福有給陳福慶撥了一個電話,但沒打通,老人有些不安。大約半小時后,電話響了,劉福有趕忙接起來。

“大爺,我今天在開人代會哩。天冷,您多穿衣裳。”電話那頭傳來陳福慶的聲音。

“哦,我還說哩,這兩天咋看不見你了。”

放下電話,老人心里踏實了。身邊的人打趣說:“看把你急的,你跟兒子也沒這么親哩。”劉福有笑:“陳書記可是好人,幫了咱大忙。”

村民搬進新居,也一天天融入了新生活。他們不再往樓道里堆雜物,家里還種上了花,在小區拉家常也不再只找本村的人……

2017年,東溝村搬遷。王成仁就近搬到了宋家溝村。

記者來到宋家溝村時,一眼望去,一排排民居齊整著呢,家家都是灰墻黃門、燈籠高掛。一問方知,這個村是國家3A級鄉村旅游景區。

在宋水后街,記者走進一處獨門獨戶的晉北特色小院,這是王成仁老兩口的新居。2間瓦房里,添置了洗衣機、冰柜、彩電。

“以前最難的吃水問題呢?”記者問。

“這還有甚問題?一擰水龍頭,嘩嘩流。”王成仁老伴咧嘴笑。

不苦了,村民在琢磨啥呢?

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宋家溝村。“希望鄉親們同黨中央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讓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總書記的親切鼓勵,村民們記得牢牢的。

現在,村民想的是怎么致富。到村委會要救濟的少了,喝得爛醉去鄉政府告狀的沒了,就連找村委會要袋面、要桶油,都覺著臉上過不去。

有的村民擺地攤,把當地的蘑菇、茶葉賣給游客;有的村民開門店,賣手工刺繡包;還有村民開農家樂……

2017年,剛搬進來的村民劉林桃就支起小攤賣涼皮。一年下來,光賣涼皮,她就賺了六七千元。

“現在生意咋樣?”記者問。

“沒以前賺得多了。”

“為啥?”

“賣涼皮的多了哇。”劉林桃搓搓手說,“我得找點別的事干了。”

村干部一聽,笑了:“有競爭也正常嘛,大家都想靠這雙手干點活、賺點錢。”

記者手記

土地是金

信任勝金

易地扶貧搬遷,有的農民不愿意。為啥?很多人說了,“原因不是明擺著嘛,故土難移唄。”到趙家洼村采訪后,記者發現,還真沒那么簡單。

農民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老屋上的每塊泥巴,都是自己一手抹上去的,不舍,那是一定的。但更要緊的是,農民怕離開了土地,沒法活。

土地最能給農民安全感,農民最信任土地。種地苦,但起碼不至于挨餓。進了城,政策不是自家定的,市場不在自己手里,怎能不擔心?

農民在想啥,黨和政府清楚。政策說了,房子給你蓋好,家具給你裝上,補貼給你談妥,工作給你張羅……可農民還是犯嘀咕:“都能兌現嗎?”

信任,成了讓農民出村要搭的最后一座橋。

扶貧干部就是搭橋的人。

陳福慶第一次走進趙家洼村,聽到的就是冷冷的一句:“你來做甚?”村民話里有話:你不就是來應付差事的嗎?

村民錯了。陳福慶扎到村里后,水幫著挑、柴幫著劈、地幫著鋤,什么活都干。誰家缺點啥,他去城里買;誰有個頭疼腦熱的,他就找車給送去醫院。慢慢地,陳福慶不光住進了村子,還住進了村民心里。不止一位村民告訴記者:“每天看到陳書記,就踏實了。”

陳福慶說的話,村民們信!他把搬遷政策說道明白,村民動了心。再實地一看房,沒的說,“搬!”

村民沒信錯,搬出來就是好。住進新房子,70歲的王三女大娘逢人就講:“說甚我也不回去了!”她還把家里的備用鑰匙給了陳福慶。

土地是金,信任勝金。今天,農民信任扶貧干部,信任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就如同他們祖祖輩輩信任土地一樣。

關鍵詞: 山西呂梁山 扶貧搬遷

[責任編輯:]

為您推薦

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