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模板,信手揮就,寫出的字如同噴繪印刷一般——近日,網絡上一位大叔在墻面寫字的視頻火了起來,被網友紛紛稱贊為“行走的打印機”。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輾轉聯系上這位51歲大叔——來自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的農民任明,挖掘到更多精彩故事。
任明寫的字堪比機器印刷
寫得一手好字,農家子弟這樣逆襲
在鄉政府他為別人“寫”身份證
出生于1969年的任明,老家在霍邱縣。1985年初中畢業后,上了當地一所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任明回到老家務農,一干就是3年。
上個世紀70年代出生的人,大概還記得第一代身份證的樣子。那時身份證上的名字、出生年月及家庭住址,都是手工書寫的,將人口普查的信息抄錄到身份證上。而從事這種抄寫的千萬大軍中,就有一個叫任明的。“當時因為我的字寫得好,被招進鄉政府當了一年多的通訊員,還專門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身份證抄寫員。”任明對記者說,那時看到別人拿著這種身份證,有一種自豪感。
干了一年多,不安于現狀的任明,回到農村,搞起大棚種植。1992年年中,他來到溫州闖蕩。
闖蕩都市,“寫”出“開掛人生”
“在一位老鄉介紹下,我到溫州柳市鎮一家廣告公司應聘。”任明告訴記者,1993年年初,當地一位公司老板看了他寫的毛筆字后,一下就相中了他。
“柳市鎮被稱為電器之都,鄉鎮企業非常發達。由于當時沒有噴繪機,一些企業的標牌名稱、街道名稱、門牌甚至企業內部和街上懸掛的橫幅上面的字,都必須用手書寫。還有一些大中型的廣告牌,上面也是用油漆手工寫字。”任明說,因此他的一手好字有了用武之地,也讓他受到公司老板的器重。當時打工者月收入大概100多元,而老板給任明開出的月工資是400多元。
頭腦活絡的任明并不滿足于此。他開始向公司的老板提出承包制,多干多得。任明也有了發揮的余地,工作時間由自己掌握。“從老板那里承包活兒,一個月多的時候可拿到8000元,少的時候也有幾千元,一個月平均下來也不會低于5000元。”任明說,這個收入在當時算是非常高的了。就這樣,從1993年開始,任明在溫州一干就是7年。
到了2000年,為離家更近一點,任明決定到杭州打工。“從溫州回老家當時得一天時間,而從杭州回老家只需半天時間。我主要是考慮到孩子要上學,要多回家,和家人多待一些時間,就選定了杭州。”
幾個月后,任明便成功應聘至當時杭州最大的一家墻繪公司任職。2010年前后,噴繪技術高速發展,大大擠壓了任明這一類手藝人的生存空間。好在這一時期,墻體標語開始興起,他仍有發揮余地。任明干到2014年時,孩子要結婚了,他才決定來到合肥發展。
他
被譽“墻體書法家”
月入過萬邀約不斷
任明對記者說,剛到合肥時,誰有活就跟著誰干,干一天拿一天的錢。如今,任明也自己接活,從客戶手里直接承包。
“收入吧,不太好說,一個月收入過萬是肯定的。”任明說。“基本都是在墻面上寫字,近幾年來搞新農村建設,鄉鎮文化墻的流行,讓我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任明說,自己在墻面上寫字的技術越來越熟練,邀請他去寫字的邀約不斷,除了合肥及周邊市縣有合約,甚至還有江蘇、甘肅、河南、山東等地客戶慕名前來約請。
在網上,任明被譽為“墻體書法家”。對此,任明說:“其實我還是一個農民,靠這掙錢養家,也談不上如何高大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分工和定位,我就做好自己就行了。”2013年年底,他掏出90多萬元幫孩子在合肥買了套16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家人住在一起。
他的字
不打模板,信手揮就
字如噴繪,網上盛贊
回憶當初學書法時,任明很是感嘆。當年上初中,家庭條件不太好,學習成績也一般,但對書法很是喜愛,最早從臨摹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開始,練習書法的基本筆畫、結構等,為后來在工作中學習美術字體打下了基礎。任明在完善書法的同時,也學習繪畫,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對于自己不打模板,起筆就寫,任明說這其實是一種熟能生巧的技能,做得多了,一面墻就如同一頁白紙,自己在腦子里打底稿,規劃字體、顏色、留白等,之后拿起筆就能一揮而就。
任明寫字的功夫,在網上引來一片贊揚之聲。“我比著尺子都寫不了這么正。”“厲害,高手在民間!”“果然,是術業有專攻!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成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