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九曲,寧夏多嬌。在母親河“幾”字形的臂彎里,寧夏因此而興、而美、而富。
“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今年6月份考察寧夏時的諄諄囑托。
黃河安則寧夏安。這道生態環境生命線,到底如何切實守好并改善?塞上兒女深思熟慮,向科技要答案。
10月11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召開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院士專家戰略咨詢會。中國工程院將圍繞9個重點產業布局,進一步做好戰略咨詢和科技聯合攻關。
而在此之前,科技人早已先行破冰。
9月10日,寧夏科技廳正式印發《關于科技創新支撐引領先行區生態保護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近幾年更是通過增加科技經費投入、凝練高質量科研項目等一系列措施,著力破解生態環境問題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現實困局。
一個具有寧夏特色的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藍圖初繪。
運用科技智慧還黃河清波
永二干溝承載了許多銀川人童年的記憶,然而它幾經清濁,令人憂心。2018年1至3月,寧夏入黃口斷面水質監測結果顯示:這里為劣V類重度污染水質。
隨即,自治區及銀川市對其實施了“大手術”。
清淤截污、溝道砌護、建設濕地、封堵沿線排污口……特別是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重點項目——寧夏入黃排水溝水體綜合治理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的啟動,讓曾經的“龍須溝”逐漸恢復神采。
“我們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全面解析入黃排水溝污染成因及污染物遷移轉化規律。”項目主持人、寧夏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孫兆軍介紹,與此同時,他們建立了水質風險評價體系,提出了流域水環境容量核算與污染負荷定向消減方法。
對癥下藥,立竿見影。
2019年底監測結果顯示,永二干溝入黃口達到Ⅳ類輕度污染水質,符合自治區考核目標地表水標準要求。
永二干溝華麗轉身,是寧夏用科技推進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
2017年以來,寧夏生態環保類科技經費和科技項目逐年增加,從立項23項、支持經費4097萬元增至2019年的立項59項、支持經費11043萬元。
地處黃河上游的寧夏,處于半干旱干旱氣候過渡帶,水資源匱乏,荒漠化嚴重,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特別是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推進,工業“三廢”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城鎮鄉村污廢排放問題日益突出,對科技創新的需求更加迫切。
“在此背景下,以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綠色生產、節能減排為重點的科研活動,通過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問題,有力推動了全區生態環??萍歼M步。”寧夏科技廳社會發展科技處處長張磊說。
比如,寧夏氣象科研所承擔的“銀川都市圈臭氧污染成因及控制對策研究”項目,利用監測資料和觀測數據,提出臭氧污染控制措施,改善了環境空氣質量;寧夏大學承擔的“寧東能源化工場地固廢利用及污染土壤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利用煤化工固廢研發新型肥料,土壤生態功能修復將達到80%以上。
出臺支持政策為生態建設護航
項目批下去,效果顯出來。
科研投入的大幅增長,充分調動了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全區生態環??萍紕撔履芰M一步增強。
目前,寧夏已在煤炭高效利用、生態恢復、防沙治沙、沙漠信息監測、旱區資源開發領域組建5個重點實驗室,在林業生態、水資源調控、旱作節水、低碳減排、綠色建筑、廢水處理領域組建6個自治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還組建科技創新團隊7個,引進區外團隊5個。
效果顯出來,制度跟上來。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寧夏要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撐。
此次印發《意見》,以“一河三山”(黃河、賀蘭山、六盤山、羅山)保護、治理為重點,立足“一帶三區”(黃河生態經濟帶、北部綠色發展區、中部防沙治沙區、南部水源涵養區)生態特點和發展實際,著力保障其可持續發展。
賀蘭山是寧夏人的“父親山”,生態意義不言而喻。
走進國電神華寧煤大峰煤礦露天采坑生態治理修復現場,一株株叫不出名字的植物長在煤干石和礦渣堆上,郁郁蔥蔥一片。
這是寧夏重點研發計劃重點項目——賀蘭山保護區采煤跡地生態修復技術及模式研究項目所在地,2018年6月正式啟動,示范面積7萬平方米。
“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要在煤干石、礦渣堆上長出植物!”項目首席專家、北方民族大學特崗教授、寧夏賀蘭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國家林業局)技術站長劉秉儒信心滿滿。
未來,圍繞黃河安瀾保障、生態保護修復、環境污染治理、資源高效利用等任務,寧夏科技廳將組織實施這樣一批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力爭突破10項以上關鍵核心技術,并在全區進行示范。
《意見》還指出,要圍繞自治區重點產業、主要行業和關鍵區域,建成5—6個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集成推廣應用綠色先進適用技術50項,示范帶動生產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方向轉變。
借力院士智庫謀戰略發展
在寧夏,生態環保是千秋事業,更位列三大戰略之一。墨守成規不得,亦步亦趨不得,需要全方位、高質量推進。
這需要頂層設計和科學施策結合。
10月11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鄧秀新和蘇義腦、趙憲庚、陳勇等11位院士齊聚寧夏,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謀劃“十四五”發展建言獻策。
“保護黃河重在科學、貴在求實,必須堅持以科學的精神、求實的態度,深入研究、科學論證,使各項決策政策、舉措辦法有根有據。”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陳潤兒指出。
這需要開放創新和重點突破結合。
2018年7月,自治區政府與中國工程院簽約成立了“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寧夏研究院”。中國工程院每年拿出500萬元開展戰略咨詢研究,自治區政府每年配套1000萬元用于項目研究和研究院運行。
在中國工程院布局建設的眾多地方研究院中,寧夏是本土院士最少的地區,對院士資源也最為渴望。“所以我們不但要開放創新,更要特色創新。”寧夏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郭秉晨說。
兩年來,寧夏研究院聚焦能源化工、生態環保等領域發展需求,先后凝練24個重大戰略咨詢研究項目并給予立項支持,組織20批次的院士團隊來寧,為產業把脈問診的院士達到47人次。
久久為功,必有所成。
目前,首批部分項目已進入自治區和國家相關部門立項攻關環節。如顧大釗院士牽頭的“寧東地區煤基能源與水資源協調開發”項目,提出的兩項技術已同企業合作,分別獲寧夏科技廳和國家能源集團立項;王浩院士牽頭的“寧夏沿黃生態廊道污染防控”項目,兩項技術正在積極申報自治區立項。
當日,中國工程院和自治區政府聯合召開了院地合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寧夏研究院2021年重大戰略咨詢項目指南》及《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寧夏研究院工作細則(試行)》。戰略謀劃上出高招,體制機制上求突破,創新要素上建樞紐,產業技術上強引領。
“希望我們以此為契機,繼續發揮好戰略咨詢研究支撐科學決策作用,爭取成為全區科研機構的標桿。”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主任蘇義腦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