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
文件透露出以下信息:逐漸提高體育中考分值,要達到和語數外同分值水平;力爭2022年,全面覆蓋美育中考。強調把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要求,全面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
兩個文件都在強調重視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這讓人不由聯想到一直被提倡的素質教育。
人們通常認為應試教育代表填鴨式教學、重理論輕實踐、重實用科目輕文體素養、唯分數至上、片面追求升學率、把考試分數作為評價教育質量的唯一標準。而素質教育則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兩者并非反義詞,但人們普遍把素質教育視為應試教育的對立面,而且在升學壓力面前,全面踐行素質教育困難重重。有些學校搞出來的素質教育徒有其表,在音樂、美術、體育課上拍一些照片,再開一些一次性的手工課、實驗課,組織幾場文體活動,最后把照片放在學校素質教育成果展上,就大功告成。
素質教育當然不是這些華而不實的招式,如果把素質教育等同于課外活動,就很難得到重視。
這就形成一個悖論——素質教育是反對唯分數至上的,而大部分學校和學生都面臨升學考試的壓力,那么讓這些不與考試分數掛鉤的教學活動占用學生時間是不現實的;如果為了讓學校重視起來,就把“素質科目”也納入升學考試,那么當文體課程也和語數外一樣以考試分數為唯一標準,其重視身心健康的特質還能體現嗎?
應試教育之所以為人詬病,就是因為在考試的壓力下,學習的結果從汲取知識、獲得技能、鍛煉思維等,變成了學生如何與出題人斗智斗勇,如何在考試時投機取巧“騙”到高分。很多人自我調侃從高中畢業開始就成了文盲,恐怕正是因為這些年學到的只有完成考試的能力,而不是真正能學以致用的知識。哪怕《滕王閣序》倒背如流,形成肌肉記憶,看見晚霞與飛鳥依然只能憋出一句“好紅的云”。
當文體教育也走上這條路,學生的身心健康真的能因此提高,還是考試一結束,就丟到腦后?要知道,文體素養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為應付考試抱佛腳練會的那些招式,在考試之后恐怕比《滕王閣序》忘得還快。
不解決升學率壓倒一切的根本問題,反而把本不可量化的素質教育也拉到考試中來,最終結果會不會只是拓展了課外輔導培訓機構的業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