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974年就發現了造成臭氧層空洞的元兇——CFCs(即氯氟碳化合物,氟利昂的一種),并在1995年,因證明CFCs消耗臭氧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020年10月7日早晨,他因心臟病在墨西哥城家中去世。前一天,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消息稱:今年,南極的臭氧空洞是近年來面積最大、深度最深的臭氧空洞之一。但愿他離開之前沒看到這則令人悲傷的消息。
這個懸在地球上方的“洞”已經伴隨我們很長時間了。從1979年人們第一次記錄到它的存在,至今已有41年。這期間,我們等到光化學煙霧散去、沙塵暴越來越少,霧霾天數降低。但臭氧層空洞還是像錢塘江潮一樣,每年如期而至,洞開洞合,恰似潮起潮落。
它在每年的8月至12月出現,9月或10月最嚴重,像極了一塊天空中定期復發的“牛皮癬”。NASA的數據顯示,2000年9月9日這天的空洞面積是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值——2990萬平方公里,2020年的最大值約為2400萬平方公里。
大氣中的臭氧,10%在對流層,90%在平流層。平流層的臭氧層原本起著吸收太陽紫外線輻射、保護地球生命的作用,而人類破壞了它。準確來說,那個洞是在極地極端氣候的條件下,人類自己戳開的。
從NASA官網的衛星圖看,那像一個巨大的、藍紫色的“幽靈”,迷霧般籠罩著南極大陸。臭氧層的破壞將帶來皮膚癌、白內障等患者的增加。
在南半球與南極洲臨近的新西蘭、阿根廷、智利等國,居民深受臭氧空洞的威脅。新西蘭是全世界皮膚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沒有之一。新西蘭日光浴床經營者給18歲以下孩童提供日光浴床是違法的。阿根廷則勸她的百姓,在每年的9月、10月盡量待在室內。
實際上,并非只有兩極存在臭氧層消耗的現象。臭氧的消耗從赤道向兩極的增加,赤道附近最小,中高緯度漸多,兩極尤甚。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上空也出現過“臭氧層低谷”現象。
盡管現在許多人都知道,臭氧層空洞的罪魁禍首是人類發明的氟利昂。但20世紀70年代之前的近半個世紀里,人們并未發現它的存在。
是馬里奧·莫利納與弗蘭克·舍伍德·羅蘭1974年發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告訴了世人真相:CFCs會破壞地球的臭氧層。CFCs在太陽輻射的作用下,在平流層分解產生游離的氯原子等,可大量消耗臭氧分子。1個氯原子能讓10萬個臭氧分子化為烏有。
這種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物質是1930年美國杜邦公司發明的。原本他們只是想研制一種安全的制冷劑,但現在成了最糟糕的發明之一。那篇論文發表時,氟利昂已經問世44年,且被大量運用在制冷劑、發泡劑上,會出現在我們熟悉的空調、冰箱、汽車里。
莫利納等人新的發現在當時遭到依賴氟利昂行業的瘋狂抵制。1975年,有媒體援引杜邦董事會主席的話說,臭氧損耗理論“完全是胡說八道。”
人類還是意識到臭氧層空洞的危害。如果惡果持續下去,所有國家都將“吃不了兜著走”。
1985年,28個國家簽了《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1987年,46個國家簽了《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以下簡稱“蒙特利爾議定書”)。如今,“公約”與“議定書”的締約國均已達到198個。
很難否認這不是莫利納、羅蘭二人的發現促成的。因“對大氣化學的研究工作,特別是臭氧的形成與分解”,二人與荷蘭大氣化學家保羅·約澤夫·克魯岑(Paul Jozef Crutzen)共同獲得了199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按照蒙特利爾議定書,締約方要對5種氟利昂與3種哈龍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生產作出嚴格管制規定,最終目的是徹底清除此類化學品的排放。按照計劃,發達國家的氟利昂生產與消費在1996年結束,發展中國家在2010年結束。
WMO每4年會發布一份監測平流層臭氧恢復狀況的報告。2018年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平流層臭氧消耗物質的濃度繼續下降。2000年后,臭氧正以每10年1%-3%的速度恢復,預計2030年北半球和中緯度地區的臭氧將完全恢復,南半球要到2050年,兩極地區要到2060年。
莫利納曾表示:由于破壞臭氧層的物質也使氣候變暖,因此蒙特利爾議定書對氣候保護也作出了巨大貢獻,幾乎是《京都議定書》的20倍。他去世之后,《科學》雜志在訃告中稱,這是“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退化最成功的國際努力”。
但是,蒙特利爾議定書也帶來了起初意想不到的后果。
有辦法禁止氟利昂等物質的生產與消費,沒辦法對冰箱、空調等物品下禁用令。這使得氟利昂的替代物HFC(一種新的制冷劑)的生產與消費量迅猛增加。
這不過是用一種危害相對較低的物質替代另一種危害更高的物質罷了。
HFC造成溫室效應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700倍,而氟利昂造成溫室效應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000倍。目前各國正嘗試逐步淘汰氟利昂的替代物,以此來盡可能抑制全球變暖的趨勢。蒙特利爾議定書也在不斷地被修訂,以在新的階段調整保護環境的措施。
另一個問題是,并非所有人都對蒙特利爾議定書言聽計從。
由于氟利昂的替代物沒它效率高,反而成本更高,也讓對它的管制比想象中要困難得多。有研究發現,從2002年到2012年,消耗臭氧物資的濃度一直在下降,但是從2012年后下降放緩50%。不少研究也指出,在部分地區存在偷排消耗臭氧物資的情況。
中國1991年加入蒙特利爾議定書,按照計劃,在2010年1月1日就停止了氟利昂等的生產與消費。2020年10月21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我國消耗臭氧層物質累計淘汰量占到了發展中國家總量的50%以上,成為全球對臭氧層保護貢獻最大的國家。中國至今仍在打擊偷偷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的違法行為。2019年的一份判決書顯示,一家位于遼寧省丹東市的從事化學品生產的企業,在未領取生產配額的情況下,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被罰款100萬元。
盡管氟利昂已被名義上禁止,但諸如此類行為的存在,無疑會延緩臭氧層的痊愈,而那些留存于老舊冰箱、空調、滅火器、泡沫等物體中的氟利昂,仍在揮發。氟利昂一旦進入空氣中,將停留50年,甚至更久。臭氧層空洞稱得上是工業革命的后遺癥。
今年3月份,北極上空又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臭氧層空洞,2個月后自動愈合。它上一次出現還是在2011年。沒人知道,北極上空的那個“洞”是否會和北半球的下一個春天一起來臨。但南極上空的“洞”繼續出現,應該沒有太大懸念。
雖然很多時候,臭氧層空洞這樣或大或小的變化與低溫、極地渦旋有關,但這也同樣說明,人類過去以及現在排放的氟利昂等氣體,在消耗臭氧層上仍發揮著作用,蒙特利爾議定書也需要繼續被嚴格執行。
有網友開玩笑地說,可以使用打印機產生的臭氧去填補那個“洞”。這終究只是句玩笑話。當年同獲諾獎的3位化學家,如今只剩下保羅·約澤夫·克魯岑還活著,他已經88歲了,不知他是否能夠等來一個沒有臭氧層空洞的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