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創勾魂奪心三十六計”“‘狐貍精’養成高手”……近日,幾張婚姻家庭咨詢師海報在社交網絡上刷屏。這些咨詢師號稱可以讓男性心甘情愿為自己投資、幫助自己迅速脫離平民階層,等等,其中“撈金頂級高手”“反向PUA”等詞頗為醒目。
可以看到,這其中所謂的“勾魂術”是指:通過訓練女性提升個人外形魅力與話術技巧,從而讓男性迷戀自己,而迷戀的標準就是讓男性持續給自己花錢。這雖然名為“反向PUA”,其實是打著情感維護的名義將女性價值“物化”。
這讓我們不禁反思:社會應當以怎樣的標準來衡量一位女性的成就??傆幸恍┞曇魧⑴缘膬r值與婚嫁時男方愿意出多少彩禮、有沒有房車畫等號,使其成為一件明碼標價的、有價值的商品,而非重視女性通過自身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即使在婚后,也有不少“物化”女性家庭角色的現象發生——比如,將女性比作傳宗接代的“生育機器”,而非需要關懷照顧的家人,甚至由此衍生出家暴等惡性事件。
進一步說,女性面臨的現實困境來自植根于傳統男尊女卑的社會文化的壓力。性別不平等的思想往往將女性的價值歸結為生育撫養、照顧家庭、容貌身材等物理條件或外部家庭環境,極少對女性的個人成就予以應有的贊同與鼓勵。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下,為追求舞蹈事業而放棄生育的楊麗萍,被不少網友指摘“無兒無女太失敗”;社會上各種女德班層出不窮,一些學校請來所謂的“女德大師”到校宣講“家暴是為了女人好”,等等,都是對女性自我價值的極大漠視。
這種壓力通過家庭、社會等外部環境,逐漸構成女性實現個人價值的巨大阻礙,而這阻礙又反過來無形地禁錮了女性的自我發展與自我認同,導致女性的自我矮化,在惡性循環之中便孕育出了讓上述“勾魂術”野蠻生長的土壤。
同時,消費主義文化的媚俗傾向,不自覺地致力于構建“消費等于情感”的價值判斷。從“520元紅包”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消費主義總是試圖將“花錢多不多”與“情感深不深”掛鉤,“用人格和情感維護親密關系”變成了“用金錢維護親密關系”。
女性的價值不是只體現在單一的家庭奉獻等無報酬勞動上,更體現在女性的個人事業、個人成就和個體貢獻上,多元的價值認同,才是“反向PUA”、“勾魂術”們的天敵,從根源上鏟除生長此類思維的土壤,才能真正獲得女性的自我實現和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