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進行嘗試,我就是想錯一錯!”據媒體報道,在湖北武漢中學近日進行的親子溝通調查中,有學生這樣呼吁。記者了解到,在關于學生是否“聽話”的調查中,超過五成家長認為孩子“不聽話”,而超過七成孩子卻認為自己“聽話”,雙方在親子溝通的有效性上出現了偏差。學生們普遍“吐槽”,家長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強加到他們身上,卻忽略了他們是有思想的獨立個體,并呼吁父母:“請給我們試錯權!”
近段時間,家庭作業變“家長作業”、如何正確地進行教育懲戒等新聞頻頻引發爭議。一邊是無奈的家長,一邊是委屈的教師,其實雙方的“拉鋸”,都是為維護孩子的權利。此次高中生喊話父母要“試錯權”,提醒父母多聽聽自己的聲音,尊重其本人的意愿。
盡管此次調查有疫情期間學生較長時間居家學習的特殊前提,但親子溝通中的沖突和障礙并不少見。影視作品中,從《小歡喜》宋倩和女兒英子矛盾不斷激化,到《聽見她說》小雨控訴被母親的愛壓得喘不過氣,都引發社會強烈共鳴,反映了家長過度干涉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F實生活里,既有“輔導孩子寫作業被氣病”的吐槽,也有對孩子返校“萬獸歸籠”的歡呼,戲謔表象之下,亦流露出家長內心的些許苦澀。
高中生向父母要“試錯權”,是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提高的表現,他們變得更有主見,有不斷嘗試的勇氣,并希望和家長平等地溝通,打破以往親子關系的局限。從“父母也許是對的,但孩子的想法也不一定是錯的”“我們學到的東西和世界觀與父母有差異,但要求同存異,尊重差異,也要換位思考”等表達中,不難看出,孩子的訴求并非出于叛逆心理,而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上。這無疑代表一種積極的指向。對此,家長理應及時反思家庭教育的不足,調整節奏,適當放手。
給予孩子“試錯權”,意味著雙方要建立起更多信任。家長的角色定位從“主宰”轉變為“陪伴”,要傾聽和尊重孩子的意見,而不是只以“聽話”為標準,按自己的意愿為孩子規劃成長路徑。相應地,孩子也會愿意敞開心扉,和家長剖白內心真實的想法。在此過程中,親子間的爭議逐步彌合、矛盾慢慢化解,才會有和諧的家庭關系。
給予孩子“試錯權”,意味著將選擇的自由交給孩子,讓孩子經由切身體驗去獲得獨一份的感悟。須知,人生不是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的算術題,也沒有哪種生活方式絕對正確。前人的經驗再豐富,路還是要孩子自己走。
當然,這不是鼓勵孩子知錯犯錯,在大是大非面前,家長依然有必要引導和保護孩子。這對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監護人,拿捏好分寸尺度是一項極大考驗。家長要在孩子“撞南墻”時做好保護措施,也要在孩子失敗后進行積極的心理建設,避免孩子的行為損及他人權益或傷害到自己。有時,孩子也應理解和感激家長的付出,遇到問題及時溝通解決。
當家長的愛不再是一種束縛,當孩子敢于理性試錯,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也會傳導到家校關系、師生關系等方面,最終改善孩子整個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