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985相親局”成為新聞焦點。一些專門向名校畢業生開放的相親平臺,通過建立一套高標準篩選機制,只和被篩出來的那些人戀愛、結婚。
有人認為,985高校的教育背景和愛情毫無關系,以此作為標簽,是對其他學校的一種歧視。還有一些文章,如《985相親局殺死了年輕人的愛情》《985高端相親局里,會有愛情嗎?》等,字里行間也透出一種質疑的態度。
其實,相親中學歷是否重要,一直都是年輕人關注和討論的話題。我注意到,知乎上有不少類似的提問,很多回復也并不一致。不管怎樣,年輕人相親,都會有一些基本要求,設置一定的選擇條件,學歷也不可避免成為很多人考慮的因素。
當然,除卻學歷,還會有其他一些考察條件,比如,身高、顏值、家庭經濟等,年輕人也越來越注重“三觀”吻合等內在因素。應當說,每個年輕人都會有自己的指標體系,并非只要滿足一個指標,相親任務就算完成。
在一套多元指標體系中,某個指標往往會占據相對主導地位,甚至起到一票否決作用,其他指標也會起到參考和影響作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導指標,有的人認為人品最重要,有的人屬于外貌協會,看不對眼,自然沒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對方,有的人將物質條件作為重要指標,其他指標處于相對劣勢也可以考慮接受,還有的人雖然主導指標滿足了,其他某個指標也可能成為被否定的“短板”……
在婚戀自主、自由的市場上,有標準、有條件,都是正常的。指標多了,自然就要進行挑選、排除,很難說是誰在“歧視”誰,很多時候大家都是帶著自己固有的一套成見,在挑三揀四中彼此互相否定。作為一種數據化的指標匹配和篩選機制,“985相親局”不過是定位于“學霸”層面,將游戲規則縮小在少部分名校生群體范圍,學歷只是作為入選門檻,誰也不會頭腦簡單到認為學歷匹配就意味著婚姻的絕對幸福。
簡單地說,差不多的學歷就意味著相同的教育背景,學歷相差太大,的確會存在沒有共同語言的可能,但這也并不絕對,高學歷和低學歷結合,婚姻美滿的也大有人在,畢竟還有思想觀念、家庭背景、職業狀況、興趣愛好等可以匹配的指標。在講究效率的時代,對于那些主動卷入“985相親局”的人來說,或許不愿意再去浪費時間考察,設置對等的高學歷門檻,可以減少篩選成本,以便快速實現精準匹配。
但是,還有一些人加入“985相親局”,有著其他功利性目的,自以為通過學歷對等,就能維護其“階層”穩定,乃至為下一代保障上升的可能。這不光是在“秀”優越感,也體現了一種不自信,希望借助于外在的條件加碼,給自己尋找一種安全感。
話說回來,相親都會帶有一定的風險性,是對當事人及其親友團識人、辨人能力的一種考驗,看走眼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否則,就不會有分手、離婚的存在,這種風險性并不單單存在于唯名校論的“985相親局”之中。
揭掉學歷的硬性標簽,雙方都是有性格、有缺點、有偏見的個體,婚姻生活終究是要落到習慣是否合拍、性格是否合適、有沒有理解寬容和共情等軟性指標,一些隱性指標能否真正匹配,只有通過實際相處才能知根知底,然而,婚姻大抵是一條單行道,待到關系破裂之時,很難走回頭路。
俗話說,相識容易相處難。外在簡單的數據匹配,往往帶有一定的欺騙性,絕對的匹配與合適、完美的愛情和婚姻恐怕僅是童話故事的專屬。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婚姻生活也是需要彼此在性格與習慣的矛盾、坎坷之中不斷磨合,通過共同努力,甚至是需要彼此做出一些折中,才能達成一致。
此外,相親中一見鐘情、一拍即合的情況,畢竟是少數。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相親之路漫漫,成功率偏低,大都只能不斷上下而求索,在挑挑選選中慢慢地去等待、排除,甚至錯過。
這種情況下,給自己的選擇范圍再劃定一個圈子,加個框框,也就意味著可參考的面向必然會變得更加狹窄,如果抱守985高校這個圈子不放,很可能陷入沒有選擇的困境,到最后演變成自己耽誤了自己。
害怕虧待自己、名校情結、絕不將就,可能是時下某些年輕人的一種價值觀。然而,對婚姻的絕對講究,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還夾雜著運氣的成分。有負責人說,平臺上“掛牌”相親成功率為30%。這其實也是在暗示,那些剩下70%的大多數群體,恐怕還是得適時跳出圈子,放眼更廣闊的世界,才能擁抱更多機會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