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智聯招聘發布的《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在國內求職的海歸人數同比增長了33.9%,留學生回國求職同比增長67.3%,二季度同比增幅更是高達195%。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主任程家財表示,截至2020年底,留學生回國申請認證數量約為30萬份,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萬份左右。
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隨著產業結構升級、人才紅利優勢凸顯,國際化人才也在紛紛回流。
海外人才加速回流
教育部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達251.8萬人,回國201.3萬人,學成回國占比達八成。
程家財表示,廣大留學人員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國家的留學工作方針是“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國出國留學人員數量和留學回國人員數量都在逐年增長。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留學人員回國數量出現較大幅度增長。
“95后”沈陳鋼是一名畢業于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生物技術專業的碩士研究生,2020年畢業后回到國內,在江蘇無錫一家生物制藥公司求職成功。沈陳鋼說,隨著美國收緊移民政策,近年來各大公司都在減少外國員工招聘。同時,國內生物技術突飛猛進,在國內找到相關工作的機會較多,“從投簡歷到最后確定工作,只用了不到3個月時間”。
在日前上海舉辦的一場海歸人才招聘會上,前來應聘求職的很多人員表示,無論是疫情防控形勢還是經濟發展勢頭,國內都有明顯優勢,希望能抓住國內發展機遇。
《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當被問及疫情下選擇回國的考慮因素時,56.8%的海外留學生選擇了“國內疫情管控效果更好”,其次是“國內生活更加便利”,占比45.3%。對于就業目的,分別有42.1%和36.8%的留學生表示“國內經濟恢復更好”和“國內就業機會更多”。
創新引領提振信心
受全球經濟下行以及疫情影響,一些國家紛紛削減員工招聘計劃,通過限崗限薪等方式緩解財務危機,這些限制性政策使其國內就業面臨嚴峻困境,海外學子在國外的應聘壓力陡增。而與之相映照的是,我國經濟復蘇與社會環境的持續改善。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近日發布的《2020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以53.28的全球創新指數得分,在全球參與排名的131個經濟體中位列第14名,是唯一進入全球創新指數前30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報告認為,世界創新核心區域正在東移,中國是過去幾年中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進步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在專利、實用新型、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申請量和創意產品出口等重要指標上名列前茅。
《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也顯示,66.6%的受訪海歸表示,經歷疫情考驗,對國內經濟發展與就業更有信心。
依托區域經濟水平發達、基礎設施完備、國際化程度高等優勢,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對海外人才更具吸引力,吸納了45.1%的求職申請。杭州、成都、南京、蘇州、天津、武漢等新一線城市依靠較強的發展潛力與引才政策,也吸引海外人才奔赴。
不過,隨著留學生數量的增長,海外留學生的質量也產生了較大分化。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分析說:“隨著留學生數量增加,部分留學生在學識能力方面與國內畢業生相比并不占優勢,在就業競爭相對激烈的國家找到一份理想工作要難得多。對于需要依靠更多社會資源來找工作的海歸來說,回國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
“造林引鳥”更適宜
為吸引海外留學人才回國,近年來,我國采取了一系列開放包容的政策,積極主動地引進海外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促進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降低對他國技術的依賴程度。
不過,不少回國求職的留學生表示,受疫情影響,國內求職壓力也不小。與國內畢業生相比,海歸對薪資、工作環境等的預期更高,因此需要做好自身的預期管理,對之前偏高的預期進行適度調整。
程家財表示,為鼓勵留學人員回國工作、創新創業,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將會繼續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海歸人員創業就業。
首先,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在留學人員回國就業創業、學歷學位認證、派遣落戶、檔案管理等方面,提供快速服務。
其次,繼續舉辦好春秋兩季留學英才招聘會,進一步擴大招聘會規模,為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線上線下結合提供全天候招聘服務。
再次,繼續舉辦好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大賽。針對留學人員回國創業遇到的融資難、缺乏創業經驗,以及對產業信息、市場信息了解不夠等問題,加強培訓和指導。
不少地方為吸引海外人才推出了優惠政策。如浙江根據海外人才的特點,量身打造了一批生產生活生態融合、創業創新創造一體的新型園區,讓人才“拎包”創業;圍繞海外人才關心的子女入學、家屬安置等關鍵“小事”提供周到服務。
如何更好地吸引海歸人才?儲朝暉建議,各地要避免唯學歷、唯文憑,要重在提供一個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以前那種僅憑優惠政策‘投食喂鳥’式的引才機制已經過時了,現在更應采取‘造林引鳥’模式,從根本上給各類人才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和機會,讓人才成長和社會發展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儲朝暉說。